首頁 俄國與歐洲:一個國際關係史的視角

題外二則

字體:16+-

一、《中庸》原旨新探

自從“中庸之道”被戴上“階級調和論”的帽子以後,作為“四書”之一的《中庸》也很少有人提及。近日,我重讀《中庸》,深感把“中庸之道”與“階級調和論”扭在一起,不符合《中庸》原旨。我認為有重新加以研討的必要。

《中庸》一書乃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子思為什麽作《中庸》?朱熹在《中庸章句序》裏說:“《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胡文良等人在以後的注解中也說,子思時百家並起,子思憂道學之不明,而舉其源流功效,以詔天下。子思認為,“中庸”乃孔子立道之極,所以專門把孔子關於“中庸”的言論輯錄在一起,並加闡發,用以說明仲尼所言無非“中庸”也,仲尼所行無非“中庸”也,以此與當時並起的百家之說相區分。

那麽到底什麽是“中庸”呢?在《中庸》一書裏我們沒見到孔子和子思給它下個完整的定義。但是,從他們對“中庸”的論述裏卻可以找到對它的解釋。

子思所引孔子直接提及“中庸”的語錄隻有幾段,我們不妨把其中主要段落引述出來,以闡明孔子所提“中庸”的原旨。孔子首先指出,“中庸”是一種至善至美之道,但早已很少有人能做到了(《中庸》卷一: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但是孔子認為舜和顏回都是能做到“中庸”的。在談到舜為什麽能達到“中庸”的時候,他有一段精辟的說明,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他所提倡和歌頌的“中庸”究竟是指什麽。“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共斯以為舜乎!’”這裏是說,舜之所以為大智,因為他能在群眾中調查研究,聽取最平凡的意見,隱其惡而揚其善,對兩個極端的意見棄而不用,而把那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中”用之於民,所以舜才成其為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