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孔子:“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孔子把“恕”視為人們應該終身奉行的座右銘。何謂“恕”?孔子解釋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後來又進一步闡明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由此可知,“恕”的主旨在於推己及人,以達到人與己的統一。如果人際關係能夠這樣和諧統一,社會自然安定。奉行“恕道”,要求寬以待人,即能“赦小過”,不要把人家的某些缺點揪住不放;“居上不寬”是不好的。
“恕道”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寬以待人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這是我們的先師留下來的寶貴的精神遺產。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大力弘揚“恕道”,對於改善人際關係,建立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無疑有著極為重要的深遠意義。
長時間以來,人們對於一種社會現象甚為困惑:在一些公共場合,話難聽、臉難看,出口傷人,無謂爭吵者,已司空見慣;因一點小事而拳腳相加,乃至頭破血流者,亦時有聞見。一個有幾千年文明的禮儀之邦,為什麽這樣?頗令人費解。難怪有人發出“物是人非”的感慨。文明禮貌,我們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可不文明、不禮貌者從不見少。不久前,一位台灣作家寫的《吵架——北京印象》一文見報後,人們又是一番感慨!有人又想起要抓一抓“窗口行業”了。其實,何止是“窗口行業”?常見人動不動發火,也不知為什麽,莫名其妙。兩個騎車人,忽然吵起架來,與“窗口行業”何幹?“吃了炮仗藥了!”人們沒好氣地這麽說。
我們的人際關係是不是有點什麽問題?
我一直認為,長時期奉行的“鬥爭哲學”,在人與人之間留下了各種傷痕。而“恕道”,幾十年沒人提了。在“史無前例”的“**”中,作為“孔孟之道”的“恕道”,屬於被“批倒批臭”、“扔進曆史的垃圾堆”之列。那時經常被引用的“經典”是“痛打落水狗”。而《農夫和蛇的故事》更是批判“恕道”的最有力的“武器”。在我今天把孔先生的“恕道”從“垃圾堆”裏撿出來拍拍灰塵加以頌揚的時候,我還不得不麵對關於“農夫和蛇”的詰問:“對毒蛇(或曰‘階級敵人’)能講‘恕道’嗎?”提問者“理直氣壯”、振振有詞。我想回答的是:如果因為世界上有毒蛇和落水狗便不能弘揚“恕道”的話,那就等於承認,這世界上除了自己以外,都是毒蛇和落水狗了!世界是這個樣子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