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俄國與歐洲:一個國際關係史的視角

三、三國同盟的形成與俄法協約

字體:16+-

柏林會議後,俄德關係迅速惡化。1878年“三帝同盟”到期沒有續訂。俾斯麥為對付俄國並防止俄法接近,決定先發製人,謀求與奧匈締結反俄同盟,於1879年10月7日在維也納與奧地利訂立了秘密攻守同盟條約。德奧同盟主要是為對付俄國的,但它卻加速了俄法協約的產生,並向未來的世界大戰邁出了第一步。

德奧同盟建立不久,意大利要求加入。原因是意大利在和法國爭奪突尼斯的鬥爭中遭到失敗,感到有必要依靠一貫與法國為敵的德國。俾斯麥看到俄法接近的跡象,也歡迎意大利參加同盟以增加反法力量。1882年5月20日在維也納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德奧意三國同盟的產生是導致日後兩大集團的形成和對抗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重要步驟。

繼意大利之後,羅馬尼亞加入了德奧同盟體係。1883年10月30日,羅馬尼亞與奧匈在維也納訂立同盟條約,主旨在反對俄國對巴爾幹的擴張。同日,德國聲明加入。這樣便又形成了一個新的三國同盟。

俾斯麥為了孤立法國,建立了一個以柏林為中心的複雜聯盟體係,這個體係主要組成部分是三個三國同盟,即俄德奧三帝同盟、德奧意三國同盟和德奧羅三國同盟。這個體係的主旨是反法,但在三個同盟中都具有德國支持奧國對付俄國的含義。這便必然促成法俄的接近。俾斯麥不甘心,他還要最後再拉一下俄國。這便產生了一個非常奇怪的1887年6月的德俄協定(外交史上稱為“再保險條約”)。條約規定:如締約雙方之一與第三國交戰,另一方應保持善意中立。但德國聲明,中立義務不適用於俄國進攻奧匈的情況;而俄國聲明,中立義務不適用於德國進攻法國的場合。這個條約是俾斯麥獨出心裁的“傑作”。所謂“再保險”的意思是,從德國方麵說,德奧同盟已經保證了奧匈帝國在德法戰爭時保持中立,而這個條約又保證了俄國的中立。這便有了雙重保險。但俄國的保留條件又使德國不能放心地進攻法國。於是俾斯麥進一步采取對俄國施加壓力的措施:削減對俄貸款;對進口糧食征高關稅(主要針對俄國地主貴族);鼓勵英奧意三國訂立旨在阻止俄國破壞巴爾幹現狀的“地中海協定”等。德國的壓力隻能促使俄國與法國更加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