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俄國與歐洲:一個國際關係史的視角

二、革命民主主義思潮和革命形勢出現

字體:16+-

19世紀上半期俄國社會矛盾的日趨尖銳使它處在動**不安和孕育變革的環境之中。在此期間,農民暴動不斷發生,動搖著建立在農奴製基礎上的地主政治和專製統治。這些自發、分散的暴動都遭到鎮壓,但仍加深了農奴製危機。農奴製危機和農民反抗鬥爭,在俄國的意識形態領域裏也反映出來。早在18世紀末,著名作家拉吉舍夫就寫了《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一書,號召人民起來推翻農奴製度。19世紀20年代,俄國貴族革命家十二月黨人,提出了解放農民,無償給予農民土地的要求。他們喚起了新一代革命者起來反對農奴製和沙皇專製製度。

從19世紀40年代起,俄國解放運動由貴族革命家時期進入資產階級革命民主主義者時期。他們的代表人物,包括直接在十二月黨人影響下成長起來的赫爾岑和以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為代表的平民知識分子。“所謂平民知識分子就是受過教育的自由派和民主派資產階級的代表”。[1]他們從資產階級立場出發,利用創辦刊物、發表文學評論等形式,宣傳自由、平等、博愛和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主張廢除農奴製度,推翻沙皇專製製度,建立民主共和國。

赫爾岑出身於貴族家庭,青少年時代深受十二月黨人影響,立誌要廢除農奴製度。在莫斯科大學學習期間,他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與奧加略夫等自稱是十二月黨人的兒子。大學畢業後被沙皇政府作為“對社會極為危險的大膽的自由思想分子”而兩度遭流放。1847年來到西歐,在那裏目睹1848年法國革命,受到很大影響。1852年移居倫敦,1853年建立了“自由俄國印刷所”,1855年創辦《北極星》雜誌,1857年創辦《鍾聲》雜誌,並把它們秘密運進俄國進行宣傳,憤怒譴責農奴製度,呼籲解放農奴,並分給他們土地。赫爾岑的革命鼓動在俄國解放運動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