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俄國與歐洲:一個國際關係史的視角

俄國農奴製度的廢除

字體:16+-

一、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農奴製加速瓦解

自彼得一世為俄國打開通向歐洲的窗口之後,俄國一直積極參與歐洲國際事務。但是,直到19世紀中期它仍然是個封建農奴製國家。它的封建專製主義的統治與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是不相容的。因此,它對外極力參與撲滅別國革命,對內殘酷鎮壓“十二月黨人”起義等一切革命鬥爭。然而,曆史的辯證法注定了它不可能永遠按老樣子存在下去。外部世界改革與革命浪潮的衝擊和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它不能不改變自己的麵貌。

到1860年,俄國城市人口隻占全國人口的10%,90%的居民從事農業生產,並且絕大部分處於被奴役的狀態下。農民分為地主農民、國有農民和采邑農民3種。地主農民占大多數,包括耕種地主土地的農奴及家奴,農奴須服勞役或交代役租。國有農民又稱官家農民,大部分是18世紀收歸國有的教會地產上的農民和編入官營工場的農民,他們以繳代役租為主,可外出經商、做工,購買土地,有一定自由;采邑農民即原來的宮廷領地農民,一律交代役租,其份地比國有農民少。

在農奴製束縛下,農業生產力低下,生產工具和耕作方式落後,普遍使用木犁,並實行三圃製耕作,糧食產量往往隻有種子的一兩倍,收成好的也不過四五倍。農民生活非常困苦。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業中也出現一些新現象,特別是在南俄及伏爾加河下遊比較富庶的地區。一部分地主為增加貨幣收入,為市場需要而生產糧食或改種經濟作物,在莊園中開始使用新式農具和雇工勞動。隨著俄國糧食出口迅速增加,生產商品糧獲利日益明顯。在這個過程中,有少數地主已意識到自由雇傭工人的勞動效率大大高於農奴勞動,因而采用雇工生產。到19世紀50年代,據25個省的統計,農業雇傭工人已達70萬人。烏克蘭南部每年外出做工的農民約30萬人。采取新經營方式的地主人數還不多,大約隻占地主總數的3%~4%。但商品性農業的發展,自由雇工的使用,破壞了農奴製的經濟基礎,俄國農業正向資本主義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