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72年波蘭第一次被瓜分以後,由於麵臨民族滅亡危機,波蘭愛國者起來鬥爭。以胡果·科翁泰和斯,斯塔希茨為首的進步中、小貴族和資產階級組成愛國黨,與市民和部分農民結成聯盟,1788年召開議會,繼續進行國家製度改革。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波蘭議會在1791年通過《五·三憲法》,規定實行君主立憲,廢除自由否決權,實行三權分立,實行信教自由。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利用波蘭反動貴族,策劃直接幹涉,於1792年5月派出10萬俄軍入侵波蘭。波蘭愛國誌士在約瑟夫·波尼亞托夫斯基將軍和塔·科希秋什科指揮下奮勇抵抗。而國王斯·波尼亞托夫斯基迫於俄國女皇壓力,下令停止抵抗。科希秋什科被迫離開波蘭,僑居德累斯頓。以胡·科翁泰為首的議會領袖也逃亡國外。侵略軍占領華沙,憲法被廢除。
1793年1月23日,俄國同普魯士在彼得堡簽訂了第二次瓜分波蘭的條約。奧地利因忙於幹涉法國革命,未能參加。根據這個條約,普魯士得到了垂涎已久的格但斯克和托倫兩個市和大波蘭的幾個省,以及瑪佐夫舍地區的一部分,麵積共5.8萬平方公裏,人口110萬;俄國占領了西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以及白俄羅斯和立陶宛的一部分,即德魯亞—平斯克—茲布魯齊一線以東地區,麵積25萬平方公裏,人口300萬。
經過兩次瓜分,波蘭隻剩下20萬平方公裏土地和400萬人口。但是波蘭愛國誌士,以“不自由毋寧死”的英雄氣概,決定發動全民武裝起義,來回答侵略者的瓜分。塔·科希秋什科被推舉為起義領袖。科希秋什科出身於白俄羅斯西部一個中等貴族家庭,曾留學法國,深受進步思想影響,1776年赴美,為美國獨立戰爭奮戰7年。1784年回國,投身於祖國獨立事業。1794年3月24日,科希秋什科率眾在波蘭古都克拉科夫舉行民族起義。起義者宣誓為“保衛民族疆界、國家完整、重獲主權和奠定普遍自由”而戰。起義開始後,得到全國各地響應。4月18日,華沙人民和愛國官兵也發動了聲勢浩大的起義,解放了首都。麵對波蘭全民族起義,俄、普、奧忙調大軍鎮壓。葉卡捷琳娜派蘇沃洛夫率軍開赴華沙。起義軍民進行英勇抵抗。科希秋什科在戰鬥中3處負傷,墜馬被俘。11月6日華沙失陷,起義者遭殘酷鎮壓。“波蘭倒下了,但是它的反抗拯救了法國革命……我們西方人永遠也不會忘記”(恩格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