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普、奧包圍下的波蘭
波蘭建國於10世紀中葉,15、16世紀是它的最強盛時期。自17世紀中葉以後,波蘭國力逐漸衰落,直到18世紀中葉,它仍是一個多民族的歐洲大國,麵積達73萬平方公裏,占歐洲第三位。
當時波蘭受到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三個鄰國的包圍。這三個國家都已成為歐洲軍事強國,總兵力有80萬人,而波蘭隻有1萬人的軍隊。它們都在覬覦波蘭領土。
普魯士自18世紀崛起為歐洲強國。普王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年在位)和腓特烈二世(1740—1786年在位)推行軍國主義政策,開疆拓土。普魯士對波蘭的領土要求是吞並把普魯士和勃蘭登堡隔開的格但斯克—波莫瑞地區;而在占領奧地利的西裏西亞(1748年)以後,又要求獲得大波蘭。在三個鄰國中,普魯士最關心保持波蘭的無政府狀態。當時就領土、人口、財富而言,波蘭仍比普魯士強大,如果波蘭經過革新後得以加強,普魯士在東歐難以稱雄。正是這個昔日波蘭的附庸,最先提出了瓜分波蘭的倡議。
但是,對波蘭威脅最大的鄰國還不是普魯士,而是它的東方強鄰——俄國。波蘭是俄國“保證它對歐洲的統治……的地理據點”。[1]所以曆代俄國君主都竭力削弱和摧毀波蘭。俄波兩國力量對比有一個消長過程。16、17世紀,兩國長期交戰。1686年和約簽訂以後,兩國暫處於均勢狀態。北方大戰以後,波蘭便事實上淪為俄國的附庸國。但是,俄國當時擴張的主要方向是波羅的海和黑海,打通北方和南方出海口,對波蘭還不是立即“瓜分”,而是實行“保護”的政策,就像俄國對波蘭的屬地庫爾蘭的保護一樣。所以葉卡捷琳娜二世在開始時沒有接受普王腓特烈二世的瓜分建議。
奧地利比起俄國和普魯士來,對波蘭侵略野心較少一些。它既沒有想瓜分波蘭,也沒有想當波蘭保護人的野心。它為自己西部、南部和東部的事情而操心(法國、意大利和土耳其),希望在北部保持和平;而波蘭的混亂與軟弱正好保證了北部的安寧。當然,奧地利不願看到俄國過分強大,不喜歡俄國把波蘭庫爾蘭化。它同時為失去西裏西亞而耿耿於懷,希望得到某種補償。而當瓜分波蘭的方案即將出台時,正是奧地利這個看來對波蘭野心最小的鄰國,卻一變而為最先動手瓜分波蘭的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