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俄國與歐洲:一個國際關係史的視角

18世紀俄國的兩個大帝

字體:16+-

一、彼得一世打開通向西歐的門戶——莫斯科公國變成了俄羅斯帝國

俄羅斯帝國作為國名在曆史上隻存在約200年(1721—1917),它是彼得大帝在北方大戰中打敗瑞典後建立的。俄羅斯國家在曆史上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稱呼,所以人們很容易弄混。從公元9世紀東斯拉夫人在基輔建國到15世紀中葉(即擺脫蒙古人統治以前),一般稱基輔羅斯,或古羅斯、羅斯。近代俄羅斯是在莫斯科公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1480年擺脫蒙古人統治,統一了東北羅斯,史書上稱羅斯國(俄羅斯的稱呼在此時出現)。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稱沙皇,羅斯國(莫斯科大公國)也被稱為沙皇俄國。1721年彼得一世稱帝,從此出現了俄羅斯帝國。它一直存在到1917年二月革命,沙皇被推翻,帝國傾覆。

俄羅斯帝國的建立是俄國曆史發展的一個裏程碑。這個裏程碑是與彼得大帝的名字、與北方大戰連在一起的。

在彼得大帝以前,到17世紀中葉,俄國已經成為地跨歐亞的大國,但實際上還沒有出海通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在瑞典人手裏,南方黑海和亞速海由土耳其統治。俄國雖已到達北方白海,但那裏因封凍每年有四分之三的時間不能通航,而且繞道北冰洋通往西歐比經波羅的海遠1倍。為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俄國同瑞典、波蘭、丹麥、日耳曼騎士團進行多次戰爭,但都未能達到目的。1661年簽訂的《卡爾迪斯條約》,又規定俄國把一度占領的芬蘭灣部分領土歸還瑞典。瑞典國王查理九世曾說:“對於俄國來說,把它同波羅的海隔開,比什麽都重要。”

“彼得大帝確實是現代俄國政策的創立者”(馬克思語)。他即位後大刀闊斧推行改革,學習西歐,改變國家落後麵貌;奪取南方和北方出海口,打開通向西歐的門戶。為取得南方出海口,1695、1696年他兩次率軍遠征,奪占了亞速,但仍未能進入黑海。1697年,他與奧地利、威尼斯和波蘭建立反土耳其同盟。為了尋找治國之道,並在外交上擴大反土耳其同盟,1697年3月,他率領龐大的代表團去西歐考察,在荷蘭、英國等地訪問了一年多。當得知荷蘭等國不願支持反對土耳其,而丹麥、波蘭正在為爭奪波羅的海與瑞典鬥爭時,彼得在1698年8月回國途中就改變了奪取南方出海口的策略,為在北方與瑞典鬥爭做好準備。1699年春與波蘭、丹麥等秘密建立了針對瑞典的“北方同盟”,並大力進行軍事改革,擴軍備戰。為集中兵力對付瑞典,1700年7月3日同土耳其簽訂了為期30年的《君士坦丁堡和約》。8月9日,彼得獲悉和約已經締結,立即向瑞典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