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多元成功路:與農村青年談人生選擇

要學知識千千萬,須從明晰到隱含

字體:16+-

工作有成就,生活要幸福,不僅需具備必要的明晰知識,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有隱含知識。青年人不僅要上學求知,更要直麵現實,向生活學習,在幹中學。

上學求知,天經地義。

在國人的日常習語中,“學”與“知識”往往是一回事:學者,稱作“知識分子”;學校,比作“知識的殿堂”;學界,也叫“知識界”。人們推崇學者,看重上學,關注學界聲音,在文化傳統、心理意識和思想認識上,起因就是覺得“知識就是力量”,“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你問青年學子:“為什麽要上學?”十有八九脫口而出回答,“是為了學知識!”但如果進一步追問,“你要學什麽知識?”往往得到的回應,立刻成了支支吾吾的“盲音”。很少有人去深究這“知識”究竟指的是什麽。

中國古人上學,隻有“小學”和“大學”,沒有什麽“中學”。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禦書數”等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學問;十五歲入“大學”,研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世”的學問。

在古代私塾教育體係中,“大學”一詞除了一般“博學”之意而外,它主要是指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或曰“成人之學”。也就是說,中國傳統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讓孩子學會生活,上學除了“識字”可以“舞文弄墨”之外,主要研習做人的道理,作為一個成人應有的待人處世之道。

但是,自20世紀初“廢科舉,興學堂”之後,西洋文化教育理念、現代科學技術知識體係和正規學校教育體製,逐漸引入到中國。經過百餘年的滲透、磨合與演變,中國傳統“育人成人”的教育功能逐漸淡化,最後慢慢異化為一種主要以“育才選才”為目標的競爭淘汰機製。

其實,關於“知識”的含義,人們的理解有很大的差異,特別是對於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來說,往往大相徑庭。這裏,我給大家提到一個叫野中鬱次郎(IkujiroNonaka)的日本人。他1935年出生於東京,1958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電機係,曾就職於富士電機製造公司,後留學美國,分別於1968年和1972年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和企業管理博士學位,留校任教5年後又回到日本。我之所以要提到他,是因為他在“東西互動”的跨文化研究中,對於“知識”的本質和意義,曾站在一個超越的高層次上給出了一個“融會貫通”的解說,很有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