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分,學生的命根。”我們應試教育的弊端大概就在這裏。走出應試教育陷阱,我們青年人才有希望,才有美好的明天。
對於國人來說,無論是誰,說到應考、升學,似乎都有一番“酸甜苦辣”滋味在心頭。像我這樣三十年如一日在校園裏過活的人,作為應試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同時也是應試教育最大的受害者,對於應試教育的“好”和“壞”,應該說是既有主觀痛切感應又有客觀評價信度的。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麵對有限而稀缺的資源環境,與我們的同類發生利益衝突,與他人展開生存競爭,實在是一件不可避免、也無可奈何的事情。號稱“世界第一CEO”的傑克·韋爾奇,在通用電氣公司執政的二十多年裏,一直推崇“數一數二”戰略,特別強調“區別對待”考核評估製度。他說這種優勝劣汰的遊戲規則,是每個孩子在小學橄欖球賽場上就已開始懂得和學會了的,在這個優勝劣汰的市場經濟社會中生存,我們不“爭強好勝”行嗎?
在我們這個縱向一體化的金字塔式社會架構中,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應試教育征途上,與同道同誌又同學的同行者競相爭奪稀缺的教育資源,作為極度短缺教育資源供給的需求者,以及奇缺優質教育資源諸如重點或名牌學校和學位之類的追逐者,其間的攀比競爭往往是極其惡性和殘酷的,甚至,近年來陸陸續續、越來越頻繁地發生過一係列慘不忍睹的應試競爭悲劇。從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現實出發來看,這些情景也都沒有什麽可大驚小怪的。
但是,什麽事情都有個度,也有個人心態和人性倫理底線約束的問題。回顧恢複高考三十多年來,應試教育效應的基本判斷是:前十年複製性回歸,正麵效應突出;中十年搖擺性變動,公平與效率矛盾交錯顯現;後十年適應性調整,負麵問題日益凸顯,並成為社會矛盾和不和諧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