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多元成功路:與農村青年談人生選擇

怎樣破解農村孩子求學路上遭遇的新“潘曉困惑”

字體:16+-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困惑,但困惑的立意、境界和根由存在很大差異性。進不了重點高中、考不上好大學,難道真的是我們當代青年的最大人生困惑嗎?

在前文引述我早年所寫的“革命家史”文字時,老是提到一個當今青年可能感到莫名其妙的名字——“潘曉”,現在我們就回過頭來,給大家交代一下這話語的曆史背景和來由,並專門討論一下當代農村青年麵臨的人生困惑,以及這種困惑與父輩們的困惑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差異性。

1980年夏,也就是我在大學一年級下學期時,當時絕對權威的全國性青年讀物《中國青年》雜誌,刊載了一個署名“潘曉”的“讀者來信”,題為“人生的路嗬,怎麽越走越窄?”,提出“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這個在當時看來絕對“雷人”的觀點。其真實作者,是當時北京經濟學院(現在的首都經貿大學)男學生潘禕,和一位在北京某工廠上班的女青年黃曉菊。

在這個“被編輯”了的讀者來信中,兩位青年大膽直白地“**訴說”,立刻引起“山搖地動”,並驚動了當時的國家高層領導。隨即,相關部門和領導介入此事,並“正麵引導”全國千百萬青年,展開了一場關於人生觀的大討論。

在將近三十年後的今天,難道我們的青年朋友就沒有困惑了嗎?令人遺憾的是,不僅問題依然存在,而且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過今天的新“潘曉困惑”,不是由兩個身處城裏的男女青年提出來的,而是由“一個怎樣也進不了重點高中的農村孩子”喊出來的;隻是,最初發出呼喊所借助的媒體,從《中國青年》雜誌轉移到《中國青年報》,雖然也同樣是以“讀者來信”的形式刊發;當年的“人生大討論”是在大一統的正麵引導下“有序”展開的,聲音單一而清晰;而今是在多元化的網絡媒體傳遞下平等“互動”評說的,聲音嘈雜而模糊。但是前後對照、彼此參照來解讀,可以發現很多微妙、尷尬且無奈的人生選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