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求學路狹窄而擁堵,千軍萬馬擠過獨木橋;近年來,這條“農轉非、謀功名”的路越來越難走,明智者自當另辟蹊徑。
“學而優則仕”,是傳統求學的基本指向,也是千百年來農家子弟實現“升官發財”人生夢想的基本途徑。遠的不說,至少我們這些“80年代的新一輩”,無論是“土生土長”的鄉村青年,還是“上山下鄉”的城市青年,除了個別有特殊背景和門路的,大都是借著“恢複高考”的東風,才走出農村“廣闊天地”而進入城裏“高樓大廈”的。
三十年前,對於那些安於老老實實、循規蹈矩的“好孩子”,慣於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好學生”來說,這條傳統科舉應試求學路,可能是最合適、最省事、最經濟和最安全的人生選擇。在我們那個年代,隻要你按部就班小中大學一路走下去,老老實實接受老師教導,認認真真接受並牢記書本知識,踏踏實實完成各級學業,一旦上了大學不僅意味著一般的“成功”,而是如當年“登天子堂”般成為“天之驕子”,根本沒有什麽懸念。
說到這裏,我要提及一個“成功人士”,以及與他有關的一個情景故事。這就是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先生,他可算是我們這代成功人士中的一個佼佼者。
一次在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的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問他:“像你這樣一個大西北農家出身的孩子,是怎麽成長為北大教授和著名經濟學家的?”張教授回答說,“稀裏糊塗。”主持人追問:“這怎麽說法?”張教授解釋說:“我走到今天,並不像通常所說的那樣,從小就樹立了什麽遠大誌向,就明確要當什麽北大教授或經濟學家,而是一級一級上好學,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把我能做的事情做好,一年級我是班上最好的,小學階段我是小學最好的,中學階段我爭取做到最好,大學階段也是如此走過來的,這樣一路走下來,稀裏糊塗就走到北大當了教授,成了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