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史蒂芬森的研究已是在家庭團體中觀察個體,但總的來說前述大多數理論與實踐都側重於互動博物館環境中的個人學習情境。當然事實上大部分的觀眾都不是一個人來博物館的,就算是單獨來的觀眾,也會直接跟工作人員產生一些交流,或者通過閱讀展品標識牌來間接交流。維果茨基在學習理論裏添加了社會維度,認為多數學習都是文化相涉的,通過共同的語言或者與家長、家庭成員、朋友和媒體的交流等社會語境進行。[22]兒童的智力通過直接或間接經驗發展,維果茨基展示了高級思維的發展取決於他們掌握越來越多的概念——理解的概念越多,越能最大限度發展智力。[23]
成年人便扮演著幫助兒童學習非常重要的中介角色。促成(enabling)和解說(interpretation)人員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將在第七章中詳細闡述,而這章則集中談論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語境中的學習。家庭都希望尋找既有教育作用又能娛樂的好去處,這部分人組成了互動展覽的大部分觀眾群體。美國的統計數據顯示,1984—1991年參觀博物館已成為家庭活動的首選。[24]如果隻用數字來衡量互動中心是否成功的話,那麽它確實是滿足了家庭需求的。但是,光是數字並不能全麵地反映家庭參觀的質量和性質,尤其是家庭成員之間是如何互動、如何學習的。雖然小規模的評估研究試圖展現博物館學習的全貌,但還未見係統連貫的測評技術。[25]最近富蘭克林學院的明達·博潤(Minda Borun)在四家科學中心進行了以家庭為單位的觀眾行為研究,建立了一套指標來評價觀眾在博物館裏的學習效果。[26]這部分將以歐洲和北美重要的互動博物館的例子來說明。
伍德(Wood)強調了家庭參觀對博物館長遠發展的重要性,這是因為人們對娛樂項目的偏好選擇可能受家庭娛樂經曆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比學校組織的教育活動要深刻。美國的一項研究就表明愛逛博物館的人中,有60%的觀眾說他們對博物館的興趣受兒童時代家庭參觀經曆的影響,而隻有3%的人是受學校參觀活動的影響。[27]家庭參觀博物館的經曆不同於其他形式的參觀,雖然每個家庭到館的參觀安排不一樣,但是來自歐洲和北美的研究卻表明家庭能在博物館氛圍的建設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28]家庭一般都是帶著娛樂與教育的雙重目的而來,但我們越來越明顯地感覺到家庭參觀的愉悅不來自展品本身,而是能有一個公共場所提供給家庭成員親密相處的環境。現代家庭收入的增多往往伴隨著娛樂時光的減少,因此家庭成員會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時光,家庭出遊成了維護家庭關係的紐帶。家庭遊覽博物館很少會提前一天以上做計劃,而且博物館在家庭出遊中很受歡迎是因為它能提供一個安全的探索空間。有些研究已經注意到博物館的儀式感以及它能起到的黏合作用。[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