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燈塔的光:一個世紀的回聲

唱哀歌的女人——寫在茨維塔耶娃120年誕辰

字體:16+-

在這段哀歌中,具有一種可怕的、撕裂人心的、悲痛的力量,一個音符跟著一個音符,從她的胸中迸發出來。

——高爾基《唱哀歌的女人》

知道茨維塔耶娃的名字不是因為她的詩,而是她的歌。

《茨維塔耶娃詩六首》是俄羅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的晚期聲樂作品,作於1973年,由女低音演唱,鋼琴伴奏。在作曲家逝世前不足一年內又改編為女低音與室內樂隊作品。和很多作曲家相似,晚年的老肖明顯感覺音樂的純粹性不足以表達內心深處更多的曲折之意,於是詩歌的引入就格外引人關注。雖然這些作品在音樂上有著自身的純粹性,不少專業人士也給出長篇的音樂宏論,但由於文本進入了音樂的環境,其內涵也就超出了原詩的意義。

作曲家選擇了茨維塔耶娃的不同年代的六首詩,分別是:《我的詩》、《哪來的這股柔情?》、《哈姆雷特的自言自語》、《詩人和沙皇》、《鼓,別敲了》、《致阿赫瑪托娃》。十多年前第一次聽這個組曲,沒有察覺六首詩之間有什麽聯係,仿佛《我的詩》是詩人與作曲家的自嘲與自信,第二首是一首愛情詩,第三首是哈姆雷特式的悲傷的自白,第四、第五首表現了“詩與帝國的對立”,最後一首是對百年俄羅斯知識分子命運的思考。整個套曲可以視為俄羅斯苦難文化泣血的吟唱。

茨維塔耶娃詩六首

如今再讀,感受又不同。我對詩人和作曲家的認識也不同於從前。當初我手頭上還沒有那本《老皮緬處的宅子》(茨維塔耶娃的散文與書信選,那本書由我做編輯,劉文飛聯絡老翻譯家蘇杭翻譯,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那本薄薄的小冊子《致一百年後的你》和《三詩人書簡》就是我借以了解女詩人的全部。至於看到東方出版社那套《茨維塔耶娃文集》則要到2003年年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