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燈塔的光:一個世紀的回聲

生命的悲欣

字體:16+-

久居城市的人所聽到的響聲大都與城市的發展密切相關。記得年幼的時候在北京城邊的胡同裏,還可以聽到與市民眾生相有關的聲響:送牛奶、倒垃圾、賣菜的、理發的,還有農民趕馬車進城的各種吆喝聲、婚喪嫁娶的吹打聲,那種嘈雜的聲音也可以算作是生活的交響。偶爾走到街上,過往的各種車輛並不是很多,成人哄孩子的方式裏還有站在街邊數汽車的,足見車輛之稀少。車少汽車鳴笛的聲音也就少,自然就談不上當下所說的“噪聲汙染”。那年月,“分貝”是什麽概念恐怕無人在乎。

幾十年乃至半個世紀的光景眨眼就過去了,我們的城市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也膨脹了自身的體量。早年的聲響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模式的改變已經成為曆史的碎片,如今的城市交響讓人難以承受了:無數汽車的轟鳴聲,建築工地的沸騰之聲,舊式建築的轟然倒塌和新式高樓的鱗次櫛比,打樁機、挖掘機、混凝土攪拌機的“混聲合唱”不絕於耳。於是,人們開始需要“分貝”一詞來描述自己,但依然在噪聲中不可避免地滑進“現代都市病”的怪圈。偶爾那麽一瞬,我們驟然會懷念起山林水澤、鄉野村人的生活,想到那曾伴隨著我們祖先一代代的“生活與生命的音響”:風興水波,樹葉搖**,還有蝴蝶振翅,玉米拔節,水車石磨,狗吠雞鳴……我們渴望對人類生命原始狀態的回歸,進而引起對城市文明文化生態現狀的反思。於是如久旱逢甘霖一般,我聽到看到一台對原始狀態“複盤”的大型衍生態打擊樂舞——《雲南的響聲》。

說《雲南的響聲》就一定要說楊麗萍,這個被人稱為“舞神”的女子其實骨子裏更有一種“巫”氣。這個雲南大山裏的精靈對生命、愛情、死亡具有一種超然的感悟,在她的舞動中,靈與肢體渾然一體而不可分,她的靜謐與飛動的舞姿中鼓**著一種神秘的原始氣息。她的“靈慧氣質”拜自然所賜,她的純淨舞蹈“雖由人做,宛自天開”。在當今世界的舞蹈大師中,真正能把靈魂與肢體高度統一的人寥寥無幾,但楊麗萍算一個。無論是《兩棵樹》還是《雀之靈》,我們都能感受到她的審美傾向、她的精神追求、她的藝術風範,那種靈肉交匯共存共生的境界在國內舞蹈界恐怕唯有楊麗萍可以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