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格娜·舒爾墨,一個陌生的德國女鋼琴家的名字;上半場巴赫,下半場肖邦,一對奇怪的曲目組合。聽還是不聽,實在有些糾結。現場巴赫的**力讓我決定聽完上半場走人。
三百多個座位的東方藝術中心演奏廳,本來就不大,坐在哪裏聽其實都差不多。我的位子更靠前,離演奏家的舞台不過四五米。拉格娜從後台走出來,一襲黑服,栗色的頭發,沒有照片那麽優雅,感覺人更樸實。向觀眾有禮貌地鞠躬之後,坐下來不由分說就彈了起來。巴赫的《D小調半音幻想曲與賦格》,一上來就把我給鎮住了。這個曲子過去聽過唱片,包括管風琴版、羽管鍵琴版和鋼琴版,但現場的感覺完全不同,仿佛這是巴赫的另一個麵貌。這是最自由與最嚴格的形式之間的對立與統一,而且是如此的完美。比起含蓄內斂的《平均律》、結構精巧的《創意曲》、變化多端的《哥德堡變奏曲》,《D小調半音幻想曲與賦格》的現場感極具衝擊力:我發現還有一個情感強烈、直抒胸臆的巴赫。有想法的演奏家都應該展現作曲家的某一麵,拉格娜還原了一個德意誌的巴赫:動力,能量,意誌力。
聯想起去年格裏莫在上海大劇院的巴赫主題專場,感覺完全不同。法蘭西狼女手下的巴赫是節製的,無論節奏、力度還是音色,她的收放自如還是體現在“收”的控製當中,比德國人的巴赫缺少些能量、力量。拉格娜是“狂放”的,她的演奏動力十足,技巧紮實,斷句幹淨,充分展示了巴赫這部作品自由奔放的品格、奇異突兀的情緒變幻、幹淨利落的演奏技巧,以及巴洛克風格的恢宏博大。幻想曲部分的托卡塔,無論是分解和弦還是快速音階的跑動,充滿了不可阻擋的動力。將巴赫的德意誌精神宣泄得如此震撼,此前還真不多見。接下來的悲劇效果強烈到幾乎是黑色,幻想曲幾乎成了狂想曲。而在賦格曲中,這種“放縱”又得到了極好的控製,剛柔、輕重對比的轉換顯示了她技術上的無懈可擊。回想起曾經好評如潮的席夫,造句過於細膩,指觸過於敏感,氣息過於纖弱,在氣勢與音量上都感覺不足。老資格的布倫德爾也是以穩健的“弱奏”基調為全曲布局,雖然有不少細微之處可以玩味,但拉格娜在“強勢”中去處理“弱”,的確讓我們更興奮,那種音效有時候讓人想到了管風琴。拉格娜的巴赫,特別是托卡塔的莊嚴,凸顯了巴赫鍵盤樂中德意誌的屬性,帶給聽者對巴赫鍵盤樂的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