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維也納愛樂樂團曾在祖賓·梅塔帶領下,在世紀劇院演出兩場音樂會。十幾年過去,印象最深的竟然是瓦格納的《眾神的黃昏》中《齊格弗裏德的葬禮音樂》。梅塔的指揮已經不重要,低音的銅管像緊箍咒一般用陰鬱的氛圍籠罩了全場。突兀而起的曲子不會讓你忘卻歌劇中的情節,家族的仇恨、陰謀、詛咒、**、愛情、複仇、燃燒的烈火、坍塌的宮殿,一切都被吞噬,每一根神經都被巨大的管弦樂的音流震懾住。當小號的吹響帶動起整個樂隊的時候,頓挫的管弦樂隊幾乎要把劇院掀翻。但過於喧囂的管弦樂給你的震撼與其說是心靈的,不如說是感官的。一種巨大的能量像野心的風暴衝決出精神的河床,滔天的浪壯麗而澎湃。沒有崇高,沒有悲傷,沒有送葬,有的隻是粉碎世界的野性的、原始的力量!
瓦格納:死亡的張力
走出劇場抬頭望夜空時,聲音還在耳畔回響。瓦格納的拯救歌劇到頭來什麽也沒有能夠拯救。包括《眾神的黃昏》在內的整個《指環》似乎是虛無主義的典範。劇中所有的角色,除了三個水仙女以外全都死去,它的“輪回”意識是絕對性的。瓦格納留給觀眾的是一種巨大的空洞和絕望。瓦格納塑造的齊格弗裏德是一個怎樣的英雄呢?“把傳統、敬畏、恐懼全都置於風中,所有不中他意的東西他都要將之打倒,肆無忌憚地攻擊神祇,結果所有的東西都要走向毀滅,舊世界和新世界一樣沒有希望。”既然齊格弗裏德的死亡毫無意義,那麽他的葬禮進行曲也就是些膨脹的輝煌音流、矯情的音樂謊言。當齊格弗裏德死後葬入火海、燒成灰燼後,肉身也就一無所有了。沒有儀式,沒有靈柩,沒有追思,沒有啟迪。瓦格納修改了北歐神話的傳說,眾神的劫難使得一切同歸於盡,然後一切又將從頭開始,就像冬去春來萬物複蘇現象的自然循環一樣。誰得救了?用尼采的話說,所有的人都在烏托邦的撫慰中,隻有瓦格納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