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第三極文化”論叢

從“獨語”到“世界”:魯迅《野草》的英語接受

字體:16+-

劉江凱

魯迅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有世界影響力的作家。根據調查,其作品海外傳播的時間、範圍、規模、影響都是目前其他中國現當代作家很難超越的。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資源中心為例,在四百多人的中國現當代作家群中(包括港澳台、海外華人作家),唯有魯迅是以專輯的形式呈現,且從作品翻譯到研究都形成類似國內的係統。可以看出,魯迅確實已經不僅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從接受的效果——世界性的影響來反觀魯迅的海外傳播對20世紀中國文學,特別是當代文學的啟發,仍然是個有意義的命題。魯迅的外譯作品實在太豐富了。以英語為例,我們掌握的海外魯迅資料就包括十二大類,分別是:參考資料;集;傳記;綜合;小說;詩歌;散文;批評;翻譯;學術;信件;視覺藝術。每一類裏都有大量的相關英文成果,加在一起至少有好幾百項,時間跨度也長達幾十年。可以說,海外魯迅研究也形成了和國內非常相似的體係。如果對海外主要語種的魯迅翻譯、研究資料進行大綜合,恐怕絕非個人或學術機構短期能完成的任務。確立新的問題意識,加強國際合作,大概是目前推進世界魯迅研究非常值得努力的方向。

以《野草》的英語接受為例,不考慮單獨或其他魯迅作品翻譯裏涉及的篇目,《野草》的英譯按照出版年大致如下:據1931年魯迅《〈野草〉英文譯本序》的注釋[1],我們可以知道,當時《野草》的譯者馮餘聲已把譯稿交給商務印書館,後毀於“一·二八”戰火,最終未出版。這應該是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最早的《野草》英譯了。新中國成立後代表性的翻譯應該是楊憲益、戴乃迭合譯的《野草》。目前查閱到的最早版本是北京外文出版社1974年版,後在此版的基礎上又多次再版,如僅外文出版社就有1976(第2版)、1980、2000、2002、2004、2010(插圖)等,此外還有香港中文大學2003中(繁)英文對照版等。從掌握的魯迅作品英譯出版來看,存在一個有趣現象:魯迅的小說、雜文、信件、詩歌等都有真正的海外版,即譯者和出版社兩者其一或兩者皆是外國的,而散文詩《野草》卻不是這樣。小說是翻譯最早、重譯最高的文類,如《阿Q及其他魯迅小說》(1941),[2]譯者雖然是華人學者王際真(《紅樓夢》最早的英譯者),卻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其他如《阿金》(2000)、《呐喊》(法語,2010)、《狂人日記》(1990)、《兩地書》(1990)等。為何偏偏《野草》不是這樣?我猜想這可能由以下三個原因導致:一是《野草》獨特的“反懂”性給非漢文化母語者造成了一定的翻譯困難;二是海外出版如果沒有特別的資助是要考慮市場效應的,它不可能像我們的外文出版社那樣不考慮經濟效應地一版再版;三是最根本的原因,即楊憲益、戴乃蝶提供的譯本確實很好,能滿足海外閱讀的需求,沒有必要再翻譯。普通的英語讀者難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學術研究者往往會回到中文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