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英國外,諸如德國(如科隆大學)和瑞士(如日內瓦大學)等其他老牌歐洲國家也設立了這樣的專業。不僅如此,非歐西地區也出現了Chinese Studies,如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係專門設有Chinese Studies的研究方向。當然,這種不限於美國的地域擴散,很有可能也是因為美國的Chinese Studies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展所致,但基於現狀的事實,則不得不承認Chinese Studies已經不完全集中於美國了。
第二,現代漢學(Chinese Studies)並非隻“以現實為中心、以實用為原則”,也並非“興趣根本不在那些負載著豐富的古典文化資源的‘古典文獻’”。相反,不少在設置有Chinese Studies專業的高等院校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也圍繞文獻研究和古典研究,以中華哲學、宗教、曆史、文學、語言等作為其研究方向和研究興趣。如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的安樂哲(Roger T.Ames)、愛丁堡大學的耿幽靜(Joachim Gentz)、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勞悅強、新南威爾士大學的賴蘊慧(Karyn Lai)、麥考瑞大學的陳慧(Shirley Chan)、悉尼大學的柯艾思(Esther Klein)等。
以上兩個問題的現實存在,就連閻氏本人最後也不得不承認無法回避:
誠然,當下的美國的漢學家也有采用歐洲傳統漢學研究方法和模式從事研究的;同樣,在歐洲,也有相當多的漢學家踏入了美國漢學家研究的路徑。這就是21世紀漢學存在的情景。但是,就漢學發展的趨勢而言,在21世紀,其研究內容和方式已經出現了融通這兩種形態的漢學。這種狀況既出現在歐洲的漢學世界,也出現在美國的中國學研究之中,就是說在世界各國的漢學研究中,都兼有以上兩種漢學形態。[18]
因此,基於上述的這些問題,可以再進一步看出,事實上把Sinology翻譯成“傳統漢學”、把Chinese Studies翻譯成“現代漢學”這樣兩個頗具“傳統”與“現代”的代際性之名,也是不恰當的[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