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第三極文化”論叢

格式與格式學:“漢學—國學—華學”與“西化—並置—化西”——五論漢學、國學、華學[1]

字體:16+-

錢爽 張耀南

以中華為研究對象加以考察,可謂是“中華之學”。針對並圍繞這樣一種“中華之學”,迄今為止在學界一共形成了三門所謂的“學問”:一曰“漢學”;二曰“國學”;三曰“華學”。但是,這三門“學問”究竟是否成立,在學界至今仍頗具爭議,歧義叢生。

在“漢學”中,存在著一個界定性的問題。且不論“漢學”這一名尚可以指稱源於漢代的、在清代被稱為“實學”的經史、訓詁、考據之學,其本身的界定就很模糊。它到底是專門強調以中華(特別是中華曆史、語言、哲學、文學、藝術、宗教、考古、社會、經濟、政治、法律、科技等人文和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領域)為研究對象,還是要著重突出其研究主題是西洋人?若是前者,則產生了一個新問題,即“漢學”與“國學”(乃至“華學”)又有何區別?它們其實都是以中華作為研究對象的。徒增指稱同一實的三個異名,豈不多此一舉?

事實上,“漢學”與“國學”總體上還是有所區別的,它們更應該是近義詞而非同義詞。[2]若是後者,則也產生了一個新問題,即無論把“漢學”這一名還原為西文的Sinology或Chinese Studies,並考察這兩個西文的原語,“好像外國人自己並沒有這樣的說法”[3],即規定Sinology或Chinese Studies“一定是要由他們來研究,中國人不能或不必研究的”[4];同時,還附帶引申出了一個修辭學(而非語用學)的小問題,即“漢學”“海外漢學”與“國內漢學”之辨:

“海外漢學”是中國獨有的學術領域,外國沒有的。外國人研究“漢學”,不研究“海外漢學”。既然有“海外漢學”,似乎也應該有“海內漢學”或“國內漢學”。……可是,偏偏沒有“國內漢學”;不但沒有,連“漢學”我們都沒有。“漢學”是外國人從事的學術,這門學科本來就是海外的,所以,當“海外”和“漢學”兩個詞組合在一起,構成“海外漢學”(overseas Sinology)時,從修辭上說就犯了同義反複(tautology)的毛病。[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