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中旬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首周四天收獲1.01億元票房,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其獲得了5.71億元票房。但是李安這部影片的成功,並非僅僅反映在票房上。影片中,碧海藍天、發光的魚、斑斕老虎以至人與虎的離奇故事,以及類型的故事意涵、影像、美輪美奐畫麵所包蘊的人性、神性和東方文化問題,都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成為美妙觀影的記憶與分享。
李安的電影創作給我們提出重要的參照與警醒。伴隨著中國商業電影票房的節節攀升,繁榮背後隱藏的是一種困窘的景象。商業類型大片題材和類型單一,文化底蘊貧瘠,中小成本類型影片對國際市場定位不明確,缺乏類型化敘事的智慧和張力,這些恰恰是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遇阻的症結所在。由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鬆創立的歐羅巴公司藝術總監弗朗索瓦認為,無論是商業類型片還是藝術影片,在歐美觀眾眼中,隻要是非英語片,一律被他們視為非主流電影,這就是世界主流電影市場營銷語匯中所謂的“外語片”。而任何外語片會被自然而然地歸為“藝術院線”的發行範疇,這便對中國影片的國際市場定位構成了嚴峻的挑戰。所以,明確的市場定位及相應的營銷策略是商業類型影片實現其市場價值的重中之重。
類型和題材單薄,創作理念、製作水平、運營理念、營銷方式與好萊塢差距顯著,國產電影海外票房依靠的主要部分不是中外(中美)合作拍片,就是作為受眾主體的海外華人,而作為華語電影長期海外票房保障的東南亞市場,近年來卻在大幅縮水。因此,以武俠片、動作片切入,帶動類型多元化實踐,拓寬片種,積極進行電影類型美學創新,至關重要。用類型區分電影有利於製片人獲得資金上的好處:類型電影在某種意義上總是“預先出售”的,因為觀眾喜歡辨認熟悉的類型特征。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貿易部便提醒好萊塢製片人,動作片比起那些“邊走邊說”、依賴對話講述故事的影片更有海外市場,特別是那些“非英語”的海外市場。重磅炸彈式影片中激動人心的情節和激烈的動作鏡頭是最容易也最能跨越國界獲取利潤的形式:使它“變得更簡單、動作更激烈”,被認為是最通俗的國際化配方。[1]動作片開拓海外市場的類型優勢已在中外影壇達成共識,但中國電影隻有樹立品牌和個性才會具有國際競爭力。武俠片對海外發行商的巨大吸引力在於它是一種打上中國標簽的產品,難以被其他海外競爭者們成功地模仿。這既強化了我們立足本土市場的意識,又提高了產品的海外競爭力。不過,中國武俠片極少能與真實情感及文化產生關聯,長久以來仍停留在感官刺激的層次,無法提升。武俠片走向海外市場一定要融合東西方共通之處,製作富有人文氣息的武俠片,展現人性的挑戰與掙紮。武俠片也要麵臨電影類型美學的創新問題。類型的一致性需要傳統和成規的簡要再現,但是也允許既定的期待與新奇之間的相互作用。除了和那些在過去讓觀眾滿意的電影一樣,一部電影還需要某些不同的特征,使它成為“新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