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好萊塢電影的人看到手擎火炬的女神,就能認出那是哥倫比亞電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看到在月牙上悠然垂釣的小男孩,就知道這是夢工廠(DreamWorks Studios)……電影品牌是市場競爭的製勝法寶,電影品牌承載的忠誠度是消費者(觀眾)長期消費(觀看)的經驗結晶。好萊塢電影能夠成為世界電影的消費主流,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好萊塢電影工業長期積澱的品牌力量。電影品牌是商業價值和文化內涵的體現。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的品牌標記代表其各自影片的質量與風格,它們在獲取商業利潤的同時,還傳遞著美國社會的文化價值觀。
通常來說,“電影品牌”可以分為三大類:個人品牌(導演、明星、製作班底)、公司品牌(製片企業和院線企業等)、電影及其衍生產品(影片和“後電影”產品)。現代電影產業的每個環節幾乎都與電影品牌戰略息息相關。就中國本土的電影來說,在個人品牌方麵,備受商業市場關注的導演有相對年長的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等,年輕一代的寧浩、烏爾善、徐崢、陸川等,以及受到藝術市場重視的賈樟柯、李玉、刁亦男等。他們均在投資市場、觀眾市場具有相當強的品牌號召力。談及明星方麵,既有一批像鞏俐、薑文、葛優等深受本土觀眾喜愛的老牌電影巨星,像陳衝、李連傑等深受全球觀眾追捧的老牌跨國明星,也有一大批成長中的新一代電影明星,如章子怡、餘男、湯唯、劉燁、黃曉明、鄧超、徐靜蕾、周迅、小宋佳,等等。在公司品牌方麵,經過多年來市場的優勝劣汰,製片企業和院線企業的第一方陣均已初步形成。製片企業方麵,既有中國電影集團、上海電影集團這樣的國有企業,也有華誼兄弟、博納、光線、橙天嘉禾這樣的民營企業。此外,長影、珠影、西影、瀟湘、寧夏電影集團等傳統國企,小馬奔騰、完美時空等新興民企,湖南廣電、江蘇廣電、上海文廣等傳媒企業也逐步在電影製片領域裏有所作為,盡管其影響還不足以與第一方陣的製片企業相比,但發展迅速。院線企業方麵,相較於萬達院線、中影星美、上海聯和、北京新影聯、中影南方新幹線、廣州金逸珠江這樣屬於第一梯隊的六大院線,還有浙江時代、遼寧北方、四川太平洋、北京世紀環球、河南奧斯卡、廣東大地、湖北銀興和江蘇東方這樣的第二梯隊院線,以及立足本土的武漢天河、浙江橫店、重慶萬和等中小型院線。[1]電影及後電影市場的品牌開發處於不斷建構階段,近年賀歲檔上映的《非誠勿擾2》、《風聲2》、《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和《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等係列化的品牌打造,市場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