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中國民營電影發展態勢研究

三、合法化命名:產業性質的確認以及大範圍的市場準入

字體:16+-

所幸的是,隨著電影市場的日益火爆以及電影管理經驗的累積,國家電影主管部門及時清醒地認識到電影發展的複雜情形。與此同時,國家文化體製領域的改革也已經從量變向質變過渡,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關於“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區分與定位,更是強力推動了電影業的革命性改變。2002年10月,中共十六大召開,作為黨的最高級別文件,十六大報告將文化區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個方麵,要求“抓緊製定文化體製改革的總體方案”,“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文化產業”作為概念和話語的言說,為電影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借著這個政策平台,國家出台了一係列電影產業政策,加速了電影的市場化轉型,促成了繁榮的政策市場。電影第一次被肯定地認定為可經營的文化產業,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新的設計思維和電影發展觀念開始確立。事實上,跨入21世紀後,尤其是2003年至2008年間,電影產量幾乎每年都以25%以上的速度遞增。這其中,民營資本及其他社會資本在政策的導向下大量進入,大大推動了本土電影的發展。

2001年12月,原國家廣電總局發布了《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製的實施細則(試行)》(中辦發17號),院線製改革開始推行。院線製替代了原有的行政級別發行網,發行放映環節率先對國有資本以外的其他資本放開。細則要求除西部及少數民族地區外,有條件的地區要盡快組建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院線,鼓勵有實力的院線跨省經營。其中第三條規定:拓展國有主渠道,建立兩家進口影片發行公司。保留中影集團原進口影片發行公司,再組建一個進口影片股份製發行公司。新組建的進口影片股份製發行公司,由電影係統內國有資本控股,可以吸收非國有資本參股。這意味著民營資本已經可以滲入到與進口影片的發行競爭之中。除此以外,第七條也明確規定:省內院線在國有資本控股的前提下,可以吸收非國有資本參股,需經省級電影行政主管部門批準。跨省院線在國有資本控股的前提下,可以吸收非國有資本參股,需經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批準。影院改建可以吸收非國有資本和境外資本參股,但須由中方控股或控製經營主導權。雖然還需要報經主管上級部門的批準,但非國有資本的涉入基本上已經不設門檻進行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