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年底的全國電影工作會議上,時任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的趙實在題為《深化改革、銳意創新、務實工作、努力推進電影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的講話中,明確提出2004年電影產業化發展的重點任務就包括要“大力培育和發展民營企業,培育多種形式的市場主體”[1]。民營電影企業的發展得到高度重視。誠然,2003年以後的中國電影產業尤其是民營資本滲入電影產業以後的景象令人喜悅,但現實中的各種製約因素依然存在。這主要是由於作為非公經濟文化企業,民營電影公司與國有電影公司相比,在申請文化經營許可證、資質證書以及命名、評比、表彰、中外合作等方麵,或多或少都還受到一些不平等待遇,譬如難以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等。因此,2003年以後出台的《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等,就意在著重解決發展非公有製經濟文化產業的觀念問題、國有與非公有文化企業的不平等待遇問題、文化行政部門對非公文化企業的服務意識等軟環境問題。不過,直到2005年《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若幹意見》(“非公經濟36條”)出台時,民營經濟才可以說是真正盼到了“春天”。“非公經濟36條”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以促進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為主題的中央政府文件。文件從法規的高度上認定,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使兩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是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
文件第一項就是“放寬非公有製經濟市場準入”,其第四條則是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社會事業領域。“支持、引導和規範非公有資本投資教育、科研、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的非營利性和營利性領域。支持非公有製經濟參與公有製社會事業單位的改組改製。” 而廣播電影電視就位列2004年頒布的政府核準投資項目目錄的第十條。厲以寧在談到民營經濟的機遇與問題時,認為民營企業融資、金融服務、合法收益等方麵都還存在著可以完善的問題。[2]而“非公經濟36條”對以上問題都有針對性的舉措。譬如拓寬直接融資渠道,“非公有製企業在資本市場發行上市與國有企業一視同仁。為非公有製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創造條件。鼓勵符合條件的非公有製企業到境外上市。規範和發展產權交易市場,推動各類資本的流動和重組。鼓勵非公有製經濟以股權融資、項目融資等方式籌集資金”以及“鼓勵金融服務創新。改進對非公有製企業的資信評估製度,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發放信用貸款”和維護企業合法權益,“非公有製企業依法進行的生產經營活動,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幹預。依法保護企業主的名譽、人身和財產等各項合法權益。非公有製企業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提出的行政複議等,政府部門必須及時受理,公平對待,限時答複”,等等。事實上,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僅就融資而言,募集社會資金依然是2004年民營製片機構的主要融資渠道,占全部渠道百分比的40%,而作為第二渠道的銀行貸款隻占24%。[3]顯然,在政策的支持下,還有更多的融資渠道可以被挖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