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中國民營電影發展態勢研究

一、解凍:國家關注及政策鋪墊

字體:16+-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電影市場曾經出現過短暫的輝煌,1979年293億觀影人次的紀錄就是證明。那時候的觀影**主要由一部分複映片和港片以及國外譯製片等掀起。居高不下的觀影人次,展現了電影市場的巨大需求量,但是剛剛進入改革開放的中國電影業依然處於艱難恢複和調整的階段。在舊有的體製框架約束下,電影在生產、發行和放映等諸多環節都存在著行政幹預過多、市場反饋不及時甚至人為的不作為等弊端。因此,體製改革成為新時期電影界的一項極為迫切而又極其艱巨的任務。

1980年9月,北影廠廠長汪洋就曾直接上書中共中央書記處,反映電影體製的問題以及進行改革的意見,從而正式拉開了20世紀80年代電影體製改革的序幕。汪洋在信中的主要意見涉及電影事業的布局和投資重點、發行體製的改革、擴大製片企業自主權三方麵的內容,這些意見比較集中地代表了當時11家故事片廠廠長和許多其他同誌的意見,在電影界引起很大反響。[1]事實上,早在1979年,中央就下發了 《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管理體製的請示報告》,報告調整了發行收入的分成比例,增加了用於發行放映事業的生產基金。這種調整已經涉及製片、發行、放映三方的利潤平衡和潛在矛盾。此外,1980年8月中旬到11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在北京召開電影體製改革座談會。會議第一階段著重就汪洋的來信中如何進行電影體製改革的提問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第二階段則通過了兩個方案。“一是按照國務院擴大企業自主權的精神,對北影、上影、長影、珠影、西影、峨影6家故事片廠實行‘在國家計劃指導下,獨立核算,向國家征稅,自負盈虧’ 的改革,使企業有生產自主權和資金支配權,並對影片擁有版權和銷售自主權。二是改革發行辦法,按照優質優價的原則,對影片分別實行包銷、分成、按發行拷貝數收取發行費等多種措施。此外,發行放映部門還提出了在發行放映係統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改革方案。”[2]1984年年底,《經濟日報》也組織了一場題為“改革電影體製、提高影片質量、講求經濟效益” 的討論,許多電影工作者紛紛著文發表意見,造成很大的聲勢。1985年1月,電影局在廣州召開體製改革座談會,提出按照簡政放權、政企分開和擴大製片企業與發行企業的經營自主權的精神,改革發行體製的意見。1988年6月,廣電部電影局在北京召開電影發展戰略研討會,著重就電影政策的調整、電影體製改革等問題進行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