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中國民營電影發展態勢研究

第六章 當下民營電影投融資趨勢分析

字體:16+-

新中國成立初期,“蘇聯模式”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在一定時期產生了深遠影響,電影企業也逐步實現國有化。新中國成立前,私營電影鬆散、混亂的經營局麵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觀,1978年更是達到了電影年觀片人數293億人次,人均年看片28次的驚人數字。[1]1963年《關於改進電影發行放映管理體製試行方案》和1979年《關於改革國營電影發行放映企業管理體製試行方案》都強調了中影公司的絕對權利。在計劃經濟時期和改革開放初期,這種高度計劃的統購統銷層級發行的經營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用繁榮外表掩蓋了內在的弊端。大規模改造、建設城市影院、開發農村電影市場,使得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成為中國電影的興旺時期。截至1992年,共改造專業電影院3000多家,農村擁有電影院13000多家,售票放映點達6萬多個,電影對於豐富大眾的業餘生活做出了不小貢獻。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國營電影公司對發行渠道的壟斷已成為製約中國電影事業發展的瓶頸,中國電影業步入了近十年的低穀期。

進入21世紀,國家積極采取措施恢複繁榮電影市場,一方麵推動國有電影企業的集團化改革,另一方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到行業運作中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全國電影總票房從2002年的9億元發展到2012年的170.73億元,內地故事片年產量從2002年的100部發展到2013年的638部(2012年達745部),在這兩組跨越式數字的背後,民營電影不斷積蓄的力量不可被小覷。如今電影的投融資渠道已從單一的政府投資向多元化發展,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有民營資本介入,而且,這種介入滲透到了製片、發行、放映的各個環節。當然,需要看到,民營電影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的原動力,但想要做大做強做久,卻麵臨著眾多困難。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融資的約束與限製,而融資的製約也連帶著產生了投資難的問題。因此,研究民營電影投融資趨勢問題,對於解決靠資本運作為基礎的電影行業來說是發展的根本,在投融資問題上積極創造選項,做出選擇,是增強電影企業實力和活力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