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成本電影創作者的判斷
除馮小剛、張藝謀、陳凱歌、薑文以及一些年輕一代中的佼佼者可以拿下豪華大製作的投資外,一般有號召力的影人還是相對少了一些。但這樣的結構與群體分布也基本上是當下電影界可以維持的一個平衡狀態。除了大片的視覺盛宴外,觀眾也需要中等成本的電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曾指出:“中小成本電影在2006年開始嶄露頭角,並發出了強有力的信息。《瘋狂的石頭》達到2000多萬元票房,很多人為之驚訝;《東京審判》達到2400萬元票房,大家都感到欣慰;《雲水謠》已問鼎3000萬元,《好奇害死貓》、《雞犬不寧》、《天狗》等也達到或超過了500萬元。主旋律影片《生死牛玉儒》、《大道如天》、《生死托付》、《真水無香》等,在政府的推動和行業的組織下,也在票房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中《大道如天》票房1200萬元,《生死托付》單拷貝已經賣出80多個。這些事實的出現,使幾年來院線發行放映中形成的某些既定模式和觀念發生著強烈的變化。”[1]近幾年陸川、寧浩等新一代導演的製作費用也是越來越高,而這些人也都是從拍中小成本電影開始進行創作的。這些電影人成功轉型分別開始拍攝具有個人風格的類型電影,有著較為深厚的積澱和豐富的經驗。導演高群書通過好萊塢類型電影的手法拍攝電視劇,進而進入電影拍攝,以《千鈞。一發》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獲獎,並獲得拍攝《風聲》的機會。2010年他的《西風烈》一片,頗有風格化的中國式西部片的特點。2012年的《神探亨特張》則完全走的是中小成本電影的路子。影片請來客串的包括文化界的幕後名人和網絡微博紅人。雖然市場回報並沒有達到製作公司的預期,但台灣金馬獎卻從藝術層麵肯定和鼓舞了高群書以及和其一樣的中小成本電影創作者。高群書一直是一個類型電影的實驗者和學習者。提到中小成本電影的問題,他說:“很多都出在操作和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上。有一席之地即可,不必追求大規模票房。”[2]把自己的位置找對,尋找中等成本電影的準確受眾,找準時機投放市場,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