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半年最引人注目的電影“黑馬”非《北京遇上西雅圖》莫屬。主演湯唯和吳秀波憑借此片人氣飆升。這部江誌強擔任出品人、薛曉路導演的中小成本影片,成功地將觀眾的視線從好萊塢大片那裏吸引過來。現在主流商業電影製作拚的都是資金投入、大明星和密集的宣傳造勢,中小成本電影在如此劇烈的商業競爭中,其實很難爭得立足之地。因此,《北京遇上西雅圖》、《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國合夥人》等片取得不俗票房成績,以其優良製作和真情實感贏得早就習慣於視覺奇觀大片的觀眾群,確乎讓人刮目相看。
需要看到,除了商業大片之外,各大電影院仍然不時有中等成本影片上映。以藝術影院放映為特色的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盧米埃影城,都會在每周定期放映小成本、低成本電影。但是,到了賀歲檔這樣競爭最激烈的時候,電影院可供觀眾進行選擇的影片就變得越來越少,幾乎除了大片,還是大片。
2000年之前,民營資本已經開始尋找合作方式製作中小成本電影。薑文執導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葉大鷹執導的《紅櫻桃》等片,都是20世紀90年代民營資本進入中等成本電影製作的成功之作。隨著電視的普及、音像製品租賃和購買的流行化,尤其是盜版及網絡下載對老百姓娛樂生活無孔不入的滲透,大眾審美及娛樂方式的多樣化分流了大量電影觀眾,電影業為爭取昔日觀眾重回電影院,掀起了大製作、高成本、大明星、大場麵的新一輪競爭。21世紀以來,中國大片已經成為可以和國外大片相提並論的熱門話題。地位尷尬而夾雜其中的中小成本電影如何顯現民營電影創作上蓬勃的生命力,成為國產電影發展的重要聚焦點。
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2007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將國產電影分為三大檔、四層次。豪華巨片投資規模一般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預期票房在8000萬元人民幣以上;中等製作影片一般投資為2000萬元—1億元,擁有較強製作班底,國內預期票房為1000萬元—8000萬元人民幣;中小製作影片的投資為500萬元—2000萬元,有明星參與,國內票房預期為100萬元至3000萬元人民幣;低成本影片投資一般在500萬元人民幣以下。而張會軍、俞劍紅主編的《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報告2007—2009》,則把2007年以來的中國電影分為“豪華巨片”、“中大製作”、“中小製作”、“小製作低成本電影”四個檔次。從投資規模上劃分,豪華巨片也就是所謂國產大片的投資多在8000萬元人民幣以上,擁有一線知名導演和明星的創作班底,國內票房預期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中大製作的投資為2000萬元—8000萬元,擁有較強創作班底,國內票房預期為6000萬元以上。中小製作的成本為400萬元—2000萬元(小製作電影成本100萬元—400萬元),票房預期為2000萬元以上,有明星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