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以來,在產業化改革的高歌猛進下,中國電影票房先後突破100億元、200億元的大關,中國電影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機遇期。應該說,民營資本對商業大片的介入功不可沒。
2012年,中國引進美國片的配額數量提升,這意味著中國商業片麵臨著來自美國電影的更加強大的挑戰。在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美國電影利用3D影像與巨幕技術為競爭提高了技術門檻,給中國電影帶來巨大的壓力。
在美國大片的競爭之下,中國電影同樣麵臨著來自自身的品質影響。在票房提速的背景下,近年來國產商業片出現大量叫座不叫好的現象。古裝武俠商業片中“古戰場、冷兵器,小情感、大暴力”使主流觀影群體對中國電影的認同感越來越弱。就在中國電影一直向前看——頻頻拍攝古代血腥曆史的同時,美國電影卻一致把眼光投向未來。《阿凡達》、《盜夢空間》、《源代碼》等科幻影片在中國收獲豐厚票房和良好口碑的同時,也讓人開始思索觀眾為何對美國主流商業影片產生認同並情有獨鍾。
未來國與國的競爭不是軍事上的競爭或經濟上的競爭,而是文化上的競爭。文化不僅牽扯到國家利益,更牽扯到個體的身份認同、文化認同,涉及每個人的文化自信。中國電影的產業化發展讓中國商業大片變成了中國文化認同最具影響力的媒介平台。在構建大國形象、實現國際傳播、樹立民族認同、搭建文化平台等戰略性目標中,中國商業大片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民營資本介入的商業大片應責無旁貸地樹立起輸出中國主流價值觀和文化軟實力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眾所周知,電影的意識形態功能是與生俱來且無法抹除的。通過一定的敘事策略,可以將意識形態隱蔽在敘事機製中。美國的主流電影,尤其是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幾乎都是美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有效表述,隻不過,這種表述是通過敘事策略間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