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中國民營電影發展態勢研究

三、產業化語境下民營公司的市場開拓與積極探索

字體:16+-

(一)民營、國有集團齊參與,合拍成為固定模式

2003年新畫麵和張藝謀合作的《英雄》在國內票房成績達2.5億元人民幣。它呈現的視覺奇觀與全方位的包裝宣傳方式,標誌著電影進入了一個營銷的時代。電影產業步步升級,《十麵埋伏》、《手機》、《天下無賊》等片拉動了華語影片的票房。企業開始注重市場需求,根據發行和院線的情況,以銷定產。

《十麵埋伏》創下1.5億元人民幣的國內票房佳績。以中影集團為主要出品方的陳凱歌導演的電影《無極》,投資高達3500萬美元,國內票房超過2億元人民幣。2006年,華誼兄弟花重金運作,推出了馮小剛的首部古裝大片《夜宴》,創造了1.5億元的票房。這些連續的票房大豐收,也讓商業大片逐漸成為中國電影的一種比較成熟的類型。從中國電影的產業發展上看,2003年商業大片興起,經過十餘年,大片幫助中國電影業走出了徘徊多年的“低穀”,激活了中國電影產業,把很多不看電影的人帶進了電影院。從最初中國商業大片的緣起,不難看出民營公司為主導、國有集團參與的發展脈絡。[1]

2003—2005年,是“中國商業大片”的概念從浮現到基本定型的三年,也是屬於中國民營電影製作公司迅速發展的三年。2001年中國加入WTO,電影產業政策的調整和改革步伐的加快使得民營影視企業迅速走向成熟壯大,當仁不讓地走到了電影產業化改革的前線。2003年,原國家廣電總局頒布了四部具有重要意義的行政法規:《電影劇本(梗概)立項、電影片審查暫行規定》、《中外合作攝製電影片管理規定》、《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和《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電影被明確為一種產業,民營機構擁有了一個平等而廣闊的平台,得以進行自己的電影產業化摸索。中國電影也步入了真正的產業化進程。隨著國家電影產業政策的調整和不斷出台的扶植政策,民營企業終於取得了和國有製片廠一樣的平等地位。作為改革試點,新畫麵和華誼兄弟都得到了“合資拍片許可證”和“獨立發行影片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