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中國民營電影發展態勢研究

一、內容敘事與劇作

字體:16+-

2002年,隨著《英雄》的麵世,中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商業大片。影片開創了中國電影發展的新天地,舉起了商業大片的旗幟。自此,中國的商業大片開始不斷湧現,成為每年節假日檔期觀眾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

《什麽是電影敘事學》一書將電影敘事學分為兩部分:表達敘事學與內容敘事學。“我們可以區分表達敘事學和內容敘事學。前者以關注人們講述所用的表現形式為主:敘述者的表現形式、作為敘事中介的表現材料(畫麵、詞語、聲音等)、敘述層次、敘事的時間性、視點,諸如此類。後者關注的是被講述的故事、人物的行動及作用、‘行動元’之間的關係,等等。對於從事這種研究的人,人物的行動由影片的畫麵和聲音,還是由小說的詞語來表現,通常並不重要,甚至可以忽略不計。”[1]從這段敘述中可以看出,對後者——內容敘事學——的分析主要是針對文本的劇作分析,或稱為內容敘事分析,這類分析主要從題材、情節、人物、主題等相關角度入手,對一部電影展開內容層麵的分析。電影故事是創作者觀念和情感的載體,是創作者的象征手段。對於民營資本介入的商業大片來講,對其故事進行研究便可發現其間所具備的一些共性和特點。對這些共性和特點進行研究,便可以發現其背後的原因與所指。

(一)古裝武俠大片的題材優勢

對於任何一部電影來講,劇本是一劇之本。而對於劇本而言,電影題材是其核心。選對了題材,電影就成功了一半。商業大片尤為如此。

20世紀80年代,中國電影在現實題材的探索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世紀90年代延續了這一傳統,而進入21世紀,特別是從2002年開始,民營資本介入中國商業大片的攝製,在題材選擇上幾乎將目光都聚焦於曆史,古裝武俠片大量出現。這些影片無一例外地將故事發生的時間背景放置在過去,講述傳奇化的曆史故事。如《英雄》、《十麵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墨攻》、《孔子》、《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四大名捕》、《西遊·降魔篇》、《狄仁傑之神都龍王》、《西遊記之大鬧天宮》,等等。除古裝武俠片外,表現得最多的是現當代曆史題材,如《建國大業》、《風聲》、《十月圍城》、《集結號》、《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等等。這些呈現曆史的影片獲得了較高的票房收入,其中的古裝武俠片更是讓中國電影在世界範圍內大放異彩。“《英雄》開啟了中國的大片時代,同時也拓展了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的國際化空間。該片在北美最終票房達5371萬美元;在法國也創造出375個拷貝的紀錄,被國外媒體譽為‘中國最成功的一次文化出口’。北美等國外電影市場上的成功讓中國電影進入西方觀眾的視野,推動了國際電影業界及電影市場對中國電影的高度關注。”[2]《英雄》是張藝謀的成功轉型之作,這部影片的成功,引發了一陣古裝武俠片的風潮,一部又一部的古裝武俠片接踵而至。就連擅長以喜劇形式表現市民大眾生活的馮小剛,也在2006年拍了《夜宴》,力求與其他古裝武俠片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