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研究挫折的實驗[1],研究者把一隻老鼠放在一張高台上,然後強迫老鼠跳上另外一張高台上的兩扇門,其中一扇門是可以開的活門,而另一扇是不可以開的死門。如果老鼠選擇正確,門會被撞開,老鼠會安全地落在台上;如果它選擇錯誤的話,它會在撞到門後掉進一張深深的網裏。如果哪扇門能開,哪扇門不能開總是隨機變化的,那麽老鼠就找不到規律,就會產生挫折感。過了一段時間後,老鼠會產生一種刻板反應,每次都跳上同一扇門,這個時候,即使你讓這扇門永久地關閉,它也會繼續選擇往那裏跳。
老鼠如此,人也一樣。當我們持續的產生挫折感的時候,我們就會固化我們的行為模式,並且把挫折感放大到所有事情上。為了避免形成變成老鼠的這種刻板行為,我們需要使用更合理的方法來應對挫折。
一、自我調適
(一)合理的歸因——失敗的原因是什麽
歸因(attribution)指人們如何解釋自己和他人行為的原因,是人對影響或解釋其行為的因素做出結論的一種認知過程[2]。通常來說,我們對失敗的歸因方式包括把失敗歸為內部原因、外部原因、穩定的因素和不穩定的因素。在最新的歸因理論研究中,我們還發現歸因有著很強烈的取向性質,包括個人取向、社會取向、積極取向和消極取向[3]。在進行挫折歸因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歸因不能片麵
避免歸因的片麵性。片麵性是指兩種極端的歸因,即把成敗完全歸於內因或者外因。如果我們把一切都歸於外因或運氣,就容易導致推諉責任,沒有對生活和事件的控製感,從而消極地對待;如果把一切都歸因於主觀因素,誇大自己的作用,不僅不符合實際,還會給人帶來挫折感和心理損傷。同理,如果自己的歸因方式一直都是消極取向,則很容易影響自信心,長此以往會極大地影響心理健康。因此,我們要學會合理的歸因,才有助於自己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