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春風詞客:相忘於江湖

中國古代對美的理解[1]

字體:16+-

中國有確實紀年的曆史為公元前841年。然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就有了最初的文字,也有了部落聯盟的具有國家性質的政權,因此,一般說中國具有5000年的曆史。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周王朝建立時,中國就有了哲學著作——《周易》。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周王朝末年,中國誕生了儒家和道家,具有了屬於本民族的學術體係。大約公元1世紀,佛家傳入中國,曆經數世紀,逐漸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依據《周易》、儒家和道家文化資料,論述中國文化的美學智慧。

一、美在文明

文明(civilization)在西方是與城市的出現密切相關的,詞根civil是市民的意思。而中國文化中的“文明”卻另有來源。中國最早關於文明的概念來自中國最古老的哲學著作《周易》,《周易》中的《賁》卦的卦象顯示文明的含義:賁卦的卦象的組成,上為山,下為火。在古代的中國人看來,這就是最早的文明。

火與太陽相聯係,太陽是最大的火球。不僅如此,它還是人類世界最為偉大的光明。如果說高懸天空的最為偉大的火球——太陽是天上最為美麗的文飾(天文)的話,那麽,山下有火,那就是最美麗的人文了。兩種景象都是感性、美麗的,而且聯成一體,體現出中國最古老的哲學觀念——天人合一。這種對文明的理解,不是很明顯地體現出審美的意味嗎?

在中國,“文明”是“文”與“明”的組合。明是火,是太陽,火與太陽的形態就是“文”。一般說來,自然的感性存在都是文,人的創造物也是文。文章包括藝術是文人的創造,它不僅有文,而且有章。章不僅有文,而且有法,號稱章法。這樣,文章自然就是美的了。

做文章如此,做人也如此,孔子講“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意味著高尚的品德、超群的智慧,但僅此還不行,還要文。人的言談舉止衣著,都要文雅得體。隻有兩者都具備,且相配合,才稱得上君子。人要文質彬彬,才是美的人;社會要美善彬彬,才是美的社會。儒家的學說,概而言之,其實就是美善統一。善是質,美是文。儒家重善,但也不輕美。孔子一方麵將美歸屬於善,善即美;另一方麵又將兩者區分開來,他認為,《韶樂》既美又善,而《武樂》美則美矣,然未“盡善”。荀子提出“美善相樂”,那就是說,美善兩者不僅是缺一不可的,而且二者還能互相促進。如果把善理解成質的話,那美就是文。善的“文”化就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