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理性”是自西方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現代技術在人類生活越來越占據重要地位而形成的一種文化觀念。技術理性強調以人類物質需求的先決性為前提。在貪婪地向自然索取財富的思想指導下,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得到最大的重視。科學技術不僅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影響乃至製約整個社會的主導力量,成為具有政治、倫理內涵的意識形態。由於科學是崇尚理性的,因而導致整個社會的理性化,正如馬克斯·韋伯所說:“現代生活是由理性的經濟道德、理性的精神,以及生活態度的理性所構成的。”[2]又由於現代科學趨向於數學化,因而導致用數學結構闡釋自然,進而影響到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量化”幾乎成為思維與生活中的一條重要原則。技術理性注重經濟利潤,注重工作效率,與之相關,經濟成為社會的主題。
客觀地說,技術理性有其巨大的正麵價值。正是它,推動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因而可以說,技術理性是人類的福祉。但是,技術理性的片麵發展和不恰當的社會地位,又造成許多負麵價值,諸如人文價值失落、環境惡化等。故而,技術理性一直遭受到人文主義哲學家的批判。盧梭把技術看成是道德淪喪、社會腐敗的原因;尼采認為科技進步造成人類生命靈性的喪失;芒福德稱由技術理性所影響而建構的現代社會組織形態為“巨機器”(mega-machine),人則成為這巨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法蘭克福學派對技術理性的批判更為全麵、深入。“技術理性”這一概念就源於這個學派哲學家霍克海默關於“主觀理性”“客觀理性”的論述。“技術理性”屬於“主觀理性”,亦可名為“工具理性”。它的特點就是“本質上關心的是手段和目的,關心為實現那些多少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或顯然自明的手段的適用性,但它卻很少關心目的本身是否合理的問題。”[3]法蘭克福學派中的馬爾庫塞認為當代工業社會中的人是片麵發展的人,他稱之為“單向度的人”。哈貝馬斯則指出,今日的科學技術不僅實現了對自然的統治,也實現了對人的統治。法國當代哲學家讓·拉特利爾也深刻地指出,科學技術成了一種“邏各斯”。“這個邏各斯的形成愈是完備,其自主性與其內在演化能量和注定要實現的種種無法預見的潛能一道愈益加強。它是人類的一部分,因為在某種意義上它隻不過是人類的產品;而在另一種意義上。它又離人類越來越遠,成為某種試圖將其自身規律強加於人類之上的外來力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