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春風詞客:相忘於江湖

美學是未來的倫理學

字體:16+-

近幾年來,由於各種原因,倫理與審美的衝突日益嚴重。叔本華所批判的“媚美”泛濫,靡靡之音充斥文壇藝苑,嚴重敗壞社會風氣。正如叔本華所說的這種“媚美”是“令人作嘔的東西”,“摧毀了純粹的審美觀賞”,“激起的是一種劇烈的不想要、一種反感”。而在倫理領域,由於道德觀念的淡薄,各種非道德的行為得不到應有的譴責,正氣不能上升,邪氣卻橫行霸道,以致有人提出借助於法律為本屬於道德的問題立法。如果道德的領域完全讓位於法律,那道德還有什麽作用!

在人類的三大價值追求之中,真、善、美三者,善與美的關係尤為密切。從曆史上來看,善與美同源,都是人的價值的實現。大約在18世紀前,西方哲學史上,主流是強調善與美的統一,這種統一又是以“善助美”為特點的。而到18世紀,情況有所變化,英國經驗派美學家夏夫茲博裏不再將審美的愉快與善的實現看成是密不可分的。18世紀末,德國古典哲學興起。作為德國古典哲學開山祖師的康德幹脆割斷美與善的聯係,他說:“一個關於美的判斷,隻要夾雜著極少的利害感在裏麵,就會有偏愛而不是純粹的欣賞判斷了。”既然審美無一切利害關係,自然與道德也就沒有什麽必然聯係了。盡管康德也說過美是善的象征這樣的話,但遠沒有審美無利害關係這話的影響大。以後的美學基本上在康德所劃定的領域內發展。審美無利害關係成為審美的金科玉律,以致到今天還未能從根本上突破康德的美學體係。可以說,美學的發展很不令人滿意。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自20世紀開始,西方形形色色的倫理學派卻有向美學靠攏的傾向。直覺主義倫理學是20世紀初西方影響最大的倫理學派,學派標名為直覺主義就很具美學色彩。作為學派創始人的摩爾,他說“最高善”或者說“絕對善”,是“可以想象的事物之最好的狀態”,或者是“可能造成的最好的事物狀態”,最起碼的也是“就其本身來說,是非常好的狀態”。如此談善不就像是在談美嗎?邏輯實證主義者艾耶爾創立情感主義倫理學。情感主義本是美學的世襲領地,美學之父鮑姆嘉通就是基於在人文學科內情感沒有相應的研究學科才提出要建立一門名叫Aesthetic(埃斯特惕克)的學問的。Aesthetic就是美學,亦即感性學或感情學。艾耶爾在談倫理學時大談情感主義不就明顯地表現出向美學靠攏嗎?事實正是如此。艾耶爾一點也不隱瞞他的觀點,他明確說:“我們對倫理學陳述所說的一切,以後將被發現隻要加以必要的變動,也可以適用於美學陳述。”[1]存在主義是20世紀影響最大的哲學學派,存在主義的大師薩特、海德格爾都強調美與善的統一,特別是海德格爾提出“思維與詩的對話”。思維當然不等於倫理,但倫理是建立在思維的基礎上的,思維與詩的對話包含有倫理與審美的對話。實用主義強調經驗本體,在經驗之中,善與美統一了,因為它們都是經驗。弗洛伊德將審美看成一種**的快樂,一種人追求幸福的方式,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又不能無所顧忌地追求這種快樂與幸福,而必須考慮到道德的約束,這樣審美與道德必然產生衝突。弗洛伊德解決矛盾的方法是充分發揮“超我”的作用,借助藝術的手段化解審美與道德的衝突,以實現二者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