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春風詞客:相忘於江湖

我又來到燕南園66號

字體:16+-

我又來到燕南園66號,2010年8月11日,清晨。

從勺園出來,朝東,進入校園縱深,體育館附近正在修建網球場。建築工地雜亂,行人步履匆匆。昔日極清幽的校園在哪兒呢?燕南園你在哪裏呢?來到一通向山坡的岔口,見有一指示牌:“此路不通”。我疑惑,問一位路人,他一指,說,上坡就是。

上坡。幾步路,就到了坡頂,啊,就在這兒!乾隆年間立的兩塊漢白玉碑還豎立在哪兒,馱碑的贔屭依然那樣氣定神閑,忠於職守。我熟悉的66號就在左手邊。這是一座兩層樓的別墅,老式青磚建就,中式風格,開的是邊門,門上有門牌:66號。門牌下貼著一張水電欠費的通知。不消說,許久沒有人居住了。

我想起剛才問路時,見到的“此路不通”指示牌,不禁感慨係之。通向燕南園的這條小路,當時可是“冠蓋如雲”“車騎雍容”!馮定、湯用彤、馮友蘭、周培源、朱光潛、王瑤……這樣的大師級的學者均住在這裏。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我試著走進門,摸摸門牆,感到幾分溫潤,又有幾分生澀。以前,我不都是從這門進去的嗎?總是我按門鈴:師母奚今吾先生問:哪一位?我答“陳望衡”,於是,門“吱”的一聲開了。我走進客廳,坐下,朱先生一會就從樓梯上下來了……我仍能清晰地記得朱先生下樓的身姿,輕快,有些飄然,臉帶笑容。我已經記不準確當時客廳的擺設,也許因為隻注意與先生的交談。談話是輕鬆與隨意的,聊美學也聊生活,聊現在也聊曆史……與朱先生談話,是種享受!

他坐在書桌後,我一般坐在他的斜對麵。他的眼光慈祥地看著我。先生的眼像一口深黑的井,靈光閃動。那種眼光沒有鋒芒,是波動的,閃亮的,透出溫馨。我們除了用話語,也用目光交流著。他從我的眼光,知道我聽懂了沒有,聽進去沒有,不時調整著語速,或停下來,讓我說。朱先生說話的風格一直是我想學也學不來的,它不緊不慢,有節奏,但不強烈,就像山澗的小溪,淙淙地流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