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媒社會學的理論基礎
傳媒社會學以社會學和傳播學的經典研究範式為其理論基礎。斯蒂文·小約翰在其《傳播理論》一書中列舉了與傳播過程相關的十多種理論,包括係統理論、符號和語言理論、話語理論、訊息產生理論、符號互動論、結構理論、批判理論、解釋學等。他認為,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傳播理論,“傳播理論的多樣性反映了傳播本身的複雜性。由於傳播不是一種單一的、統一的行為,因此尋求最佳的傳播理論並沒有特別的價值。”[36]就傳媒社會學而言,社會學的經典理論——功能理論、衝突理論、互動理論、結構理論、社會批判理論是最基本的理論基礎或分析傳媒問題的視角。當代傳播學中若幹與傳媒社會學研究對象相關的理論也是重要的參考性理論。
(一)社會學的若幹經典理論
1.功能理論
“功能主義發軔於19世紀初期的有機體論,也是近幾十年的社會學中重要的和曆史最久的理論方法。很顯然,孔德和其後的斯賓塞以及迪爾凱姆的有機體論影響了第一代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他們和迪爾凱姆永恒的分析一起,推動了現代功能主義的形成。伴隨著韋伯對主觀含義和社會結構類型或力量類型的強調,研究社會有機體屬性的方法也同樣地塑造了現代功能主義。”[37]現代功能理論初步形成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國,“二戰”後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係,是西方社會學主要流派之一。1950年至1970年是功能主義理論的頂峰時期。到20世紀80年代,功能分析方法已經被廣泛地運用於西方社會研究,並不斷被西方社會學者改進與發展。
功能理論的目的是要研究如何保持社會的和諧與均衡。它首先研究社會構成的要素,包括社會的各個組織、各種機構、各種職業和其他組成部分,研究這些要素之間的關係、它們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其次,功能理論研究各社會組織、社會機構的作用,它們對社會所能作出的貢獻,研究用什麽方法使社會組織的功能得到合理的發揮,使社會結構協調,從而實現社會的整合。功能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