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分析”尤其強調電視媒介在形成“共識”方麵的作用,認為電視除了與其他媒介的共同點以外,還有自己的獨特優勢:(1)電視擁有最多的受眾,每天的接觸時間最長。(2)不需要接觸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識字能力。(3)電視把視聽覺手段結合在一起,擁有強烈的目擊感、現場感和衝擊力。(4)現代人從幼年時代就與電視生活在一起,很難把“電視中的世界”與現實世界加以區別。(5)電視廣泛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部分(包括兒童、低學曆者及貧困階層)。電視的這些特點,使得它發揮著曆史上其他媒介未曾有過的巨大威力。無論多麽重大的事件或問題,不經電視報道就很難被人們作為“社會現實”所認知。反之,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經過電視媒介的大肆渲染,也會成為萬眾矚目的“重大事件”。
(郭慶光)
29.什麽是“知溝”假說?這個假說的核心觀點是什麽?
“知溝”假說是關於信息社會中大眾傳播與社會階層化問題的理論,由美國學者卡茨曼、蒂奇諾等人提出。這個假說的核心觀點是:盡管大眾傳播可以帶來整個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但在現存的資本主義經濟結構下,由於經濟富有者能夠比貧困者以更快的速度獲取信息和知識,因此,大眾傳播越發達,富有者和貧困者之間的“知溝”就越有擴大的趨勢。“知溝”假說提出了信息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兩極分化問題。在信息和知識成為重要資源和財富的今天,如何防止“知溝”的擴大已經成了關乎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
(郭慶光)
30.“上限效果”指什麽?如何評價這個假說?
“上限效果”假說是艾蒂瑪和克萊因於1977年提出的。這個假說的觀點是:個人對特定知識的追求並不是無止境的,達到某一“上限”(飽和點)後,知識量的增加就會減速乃至停止下來。社會經濟地位高者獲得知識的速度快,其“上限”到來的也就早。那些經濟地位低者雖然知識增加的速度慢,但隨著時間推移最終能夠在“上限”上趕上前者。這個假說意味著,大眾傳播的信息傳達活動的結果不是帶來社會“知溝”的擴大,而是它的縮小。艾蒂瑪等人為“上限效果”假說提出了三條論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