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題
人類生活在兩個環境中:一個是現實環境;另一個是( )環境。(複旦大學2001研)
二、名詞解釋
1.象征符(清華大學2002研)
2.象征性現實(即“擬態環境”symbolic reality)(清華大學2004研)
3.象征性互動理論(符號互動論)(南開大學2005研,中國社會科學院2007研,深圳大學2007研)
4.象征性文化(symbolic culture)(中國人民大學2004研)
5.編碼與解碼(Encoding/Decoding)(中國人民大學2002研)
6.編碼(中國傳媒大學2001研)
7.編碼和非編碼(北京大學2001研)
8.符號(複旦大學2002研,廈門大學2004、2007研,中國傳媒大學2007研,華中科技大學2005研)
9.傳播中的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北京大學2001研)
10.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北京大學2006研,中國人民大學2006研)
11.CIS戰略(複旦大學2004研)
12.擬態環境(武漢大學2004研)
13.意義(廈門大學2005研,華中科技大學2005研)
14.訊息(message)(中國社會科學院2007研,武漢理工大學2005研)
15.5W模式(拉斯韋爾模式)(中國傳媒大學2005研,西安交通大學2004研,華東師範大學2005研,華中科技大學2004研,上海交通大學2007研)
16.施拉姆(W.Schramm)提出的大眾傳播過程模式(清華大學2007研)
17.報網互動(北京大學2008研)
三、簡答題
1.論述非語言符號及其在傳播過程中的作用。(武漢大學2001研)
2.簡述霍爾關於閱讀的理論。(北京大學2003研)
四、論述題
1.英國學者霍爾在對傳播過程的重新認識中,提出了編碼解碼理論。他把傳播過程分為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再生產四個階段,並指出這是一個結構性的整體,而非傳統大眾傳播研究的線性模式。請論述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的傳播學意義及其帶來的啟示。(武漢大學2007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