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這個美麗的音樂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麽?他為什麽值得國際的敬仰,他的生日為什麽值得國際的慶祝?他的名字,在我們多少知道他的幾個人的心裏,喚起些個什麽?他是否值得我們已經認識他思想與景仰他人格的更親切的認識他,更親切的景仰他;從不曾接近他的趕快從他的作品裏去接近他?
一個偉大的作者如羅曼·羅蘭或托爾斯泰,正像是一條大河,它那波瀾,它那曲折,它那氣象,隨處不同,我們不能劃出它的一灣一角來代表它那全流。我們有幸在書本上結識他們的正比是尼羅河或揚子江沿岸的泥堁,各按我們的受量分沾他們的潤澤的恩惠罷了。說起這兩位作者——托爾斯泰與羅曼·羅蘭,他們靈感的泉源是同一的,他們的使命是同一的,他們在精神上有相互的默契(詳後),仿佛上天從不教他的靈光在世上完全滅跡,所以在這普遍的混沌與黑暗的世界內,往往有這類稟承靈智的大天才在我們中間指點迷途,啟示光明。但他們也自有他們不同的地方;如其我們還是引申上麵這個比喻,托爾斯泰,羅曼·羅蘭的前人,就更像是尼羅河的流域,它那兩岸是浩瀚的沙磧,古埃及的墓宮,三角金字塔的映影,高矗的棕櫚類的林木,間或有帳幕的遊行隊,天頂永遠有異樣的明星;羅曼·羅蘭,托爾斯泰的後人,像是揚子江的流域,更近人間,更近人情的大河,它那兩岸是青綠的桑麻,是連櫛的房屋,在波粼裏泅著的是魚是蝦,不是長牙齒的鱷魚,岸邊聽得見的也不是神秘的駝鈴,是隨熟的雞犬聲。這也許是斯拉夫與拉丁民族各有的異稟,在這兩位大師的身上得到更集中的表現,但他們潤澤這苦旱的人間的使命是一致的。
十五年前一個下午,在巴黎的大街上,有一個穿馬路的叫汽車給碰了,差一點沒有死。他就是羅曼·羅蘭。那天他要是死了,巴黎也不會怎樣的注意,至多報紙上本地新聞欄裏登一條小字:“汽車肇禍,撞死了一個走路的,叫羅曼·羅蘭,年四十五歲,在大學裏當過音樂史教授,曾經辦過一種不出名的雜誌叫Cahiers de la Quinzaine[1]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