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什克洛夫斯基與奧波亞茲
1913年12月31日夜,在聖彼得堡一家藝術家咖啡館“浪**狗”,一個前此名不見經傳的年輕的在校大學生維·什克洛夫斯基,作了一個“未來主義在語言學史上的地位”的演講。這次偶然的演講使一個大學生一夜成名,而且,伴隨著他的成名,一個文藝學史上前所未有的流派開始走上曆史舞台。
這一事件發生的時間事後表明很有象征意義:如果按照安娜·阿赫瑪托娃的說法真正的20世紀開始於1914年的話,那麽,這次演講過後的那個黎明,就是新世紀的第一道曙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同一年,巴赫金小組後來的成員梅德韋傑夫在外省一家小報上發表了一篇論述米哈伊洛夫斯基的文章(基希涅夫報紙《比薩拉比亞生活》1月26日)。這些孤立的事件之間在當時看來是沒有什麽關聯的,而今天看來卻多麽意味深長。
19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年,同時也是一個扭轉了20世紀文藝學發展走向的批評運動孕育發生滋長蔓延的最初的日子。早在那之前的1908年,在聖彼得堡著名文學教授文格羅夫[1]的普希金研討班上,年老的教授發現一群才稟優異、具有明確方法論意識的莘莘學子,對於一些與當前的社會絕然無關的詩體形式問題,有著異乎尋常的濃厚興趣。老教授寫道:
兩三年以前我頭一次注意到在我主持的課堂討論班上,有一夥才華卓越的青年學生,以一種令人震驚的熱情全神貫注地致力於風格、韻律、節奏和綽號的研究,致力於母題分類研究,致力於確定不同詩人所用手法的相似性及其他詩歌外在形式問題的研究。[2]
事實上,這就是俄國形式主義發祥地之一——奧波亞茲——最初誕生時的胚胎。而與此同時,在世界範圍內,也開始有了一些注重探索“藝術作品的建築學結構”問題的研究傾向,但它們很少能構成對於俄國本土文化現象的決定性影響。因而,與未來主義不同的是,俄國形式主義是一種“純俄國現象”,是一個“本土性現象”。鑒於文學是語言藝術,所以,俄國形式主義從其一開始存在起,就把尋求語言科學的指導作為自己的導向。對此,維克多·厄利希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