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巴赫金學派馬克思主義語言哲學研究

第五節 洛特曼是奧波亞茲傳統的複活者

字體:16+-

在國際學術界,長期以來困擾著人們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究竟應當如何看待巴赫金及其學派那些散在的思想呢?它們是一個有機整體還是斷簡殘編?它們是否具有一個理論之核或哲學之石呢?它們有沒有一個共同的基礎?由於巴赫金的著作大多未完成,且已出版的著作也多呈現為斷片警句的形式,因而使得這個問題顯得越發突出。這個問題到了21世紀的今天,在後現代主義甚囂塵上的今天,似乎顯得越發尖銳而複雜了。

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不止一個西方學者的關注。莫森和埃莫森在其所著的《米哈伊爾·巴赫金:散文學的創造》一書中,分類列舉了西方盛行的大致4種巴赫金研究方法:以茨維坦·托多羅夫為代表的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方法。以卡·克拉克和邁·霍奎斯特的《米哈伊爾·巴赫金評傳》為代表的胚胎學或起點研究法,即肯定巴赫金學派的理論是從某一原初思想或問題生發而來。其三是目的論方法,即與胚胎學方法相反,認為巴赫金學派的理論,不是從某一原初理念發展而來,而是奔向某一最終結果。此種方法以邁克爾·加德納的《批評的對話:米·巴赫金與意識形態理論》為代表。第四種方法是移植法,即把巴赫金學派所創造的理論範疇、概念、觀念和理論,平行地移植用以分析他種文化或意識形態現象,如西方有人把巴赫金與喬伊斯與通俗文學進行比較,就是此類著作的範例(《喬伊斯、巴赫金與通俗文學:雜亂無章地編年紀事》)。相信隨著巴赫金研究的日益深入和廣泛,還會有更多的研究方法湧現出來,因而可以預期:呈現在世人麵前的米·巴赫金,還將會與日俱增,從而形成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個巴赫金的局麵。

巴赫金研究的多元化格局能給予我們的巴赫金研究以何種啟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