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巴赫金學派馬克思主義語言哲學研究

第二節 巴赫金的哲學人類學

字體:16+-

國際學術界一致公認巴赫金是20世紀最深刻最獨特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而其哲學思想和倫理學思想的最初表述,就是寫於20世紀20年代的《論行為哲學》和《審美活動中的作者和主人公》。霍奎斯特認為巴赫金最主要的思想都包含在其早期著作中了,而以後直到其一生的完結,都是在以不同方式繼續深入思考同一個問題而已。而這“同一個問題”或許可以被稱作“哲學人類學”。“巴赫金首先並不是以一名文學理論家自詡。他自己努力要做的工作最接近於哲學人類學。他……的目標,可以看作是同一種哲學探索。”[29]

學術界普遍認為從1919年到1924年,思想家巴赫金完成了從倫理學向美學的轉向,換句話說,巴赫金完成了從《論行為哲學》走向《審美活動中的作者和主人公》的過程。凡行為都有其主體,而在審美活動中,這一主體即為作者。為了研究“我”與“他者”關係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巴赫金把其研究的焦點,集中在審美活動中作者和主人公以及主人公自身之間關係的探討問題。

巴赫金的“哲學人類學”是以對話為主要範疇的,這成為巴赫金的一個突出特點。巴赫金認為對話是解決人際衝突的潛在資源。行為是一種創造過程,是創造力的表現,這種觀點可以說也是巴赫金哲學人類學的首要特點。巴赫金否認來自西方的抽象的倫理學教條。他認為行為對他者的指向性形成著對話,而在對話中則形成著人的個體存在。他者是個體意識成長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內在於意識的他者概念是意識本身構成的條件。個體存在需要擺脫抽象道德的束縛。行為對他者的指向性形成了對話,而個體存在的最初結構就是在對話環境下形成的。對話使人得以從限定走向自覺,從無意識走向有意識。縱觀人類活動,無論自我、文化還是曆史,都是在對話語境中形成的:對話是自我、文化和曆史生存的條件,沒有對話,也就不會有人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