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哲學》的第2編中,沃洛希諾夫把探討語言哲學思想的兩個派別作為主要宗旨。這兩個派別是個人主觀主義和抽象客觀主義。
顯然,這兩大流派都需要事先鎖定其研究的客體或對象才是。但區分出語言哲學(或話語哲學)的現實客體的任務——遠非是輕鬆的任務。當我們把注意力鎖定在客體的具體物質綜合體時,又常常會喪失掉客體自身的本質及其符號和意識形態屬性。同樣,“如果我們把聲音作為一種純粹的聲學現象,那麽我們就不再有作為專門對象的語言”[26]。
那麽,按照科學的要求,我們應當如何來確定語言哲學或話語哲學的客體即對象呢?
沃洛希諾夫指出:
首先必須把這個綜合體歸入更廣泛的並且能包容它的綜合體中——歸入有組織的社會交際的統一範圍中。為了觀察燃燒的過程,必須把物體放到空氣的環境中去。為了觀察語言現象,需要把發音者和聽話者這兩個主體就像聲音本身一樣,放置在社會氛圍中去。要知道,必須讓說話者和聽話者屬於同一個語言集體,屬於一定的有組織的社會。還必須,讓我們的兩個個體處在最近的社會環境的統一體中,也就是,讓他們像人與人那樣,在一定的基礎上相互交往。隻有在一定的基礎上,話語交流才有可能。無論這一基礎多麽共同,可以說,該共同的基礎是偶然的。[27]
而上文所提到的個人主觀主義和抽象客觀主義流派,其最主要的錯誤,就是未能找到語言哲學或話語哲學的客體。
第一個流派把言語的個人創作行為看成是語言的基礎。其基本觀點有4點:
(1)語言是一種活動,一個由個人的言語行為實現的不間斷的創作構造(energeia)活動過程。
(2)語言創作的規律是個人心理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