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巴赫金學派馬克思主義語言哲學研究

第七章 《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哲學》與話語的多元本體論文藝學

字體:16+-

第一節 沃洛希諾夫論超語言學和“他人言語”

無論如何,《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哲學》作為巴赫金學派的基本著作之一,不僅參與了巴赫金學派的形成和發展,而且,理論上也和與整個20世紀相始終的、由俄國形式主義開啟的多元本體論文藝學運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沃洛希諾夫和梅德韋傑夫在巴赫金學派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並非是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的,而是至關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兩人的基本著作,奠定了巴赫金學派思想的基礎,成為我們最終走進巴赫金學派的一把必不可少的鑰匙。

如前所述,話語是巴赫金學派撬動世界的杠杆,也是其理論由以出發的最初的起點。而這個起點,如果按照時間順序說,則並非直接導源於巴赫金,而是導源於巴赫金小組重要成員之一的沃洛希諾夫。這裏引人注目的一個特點在於,巴赫金和沃洛希諾夫都采用混合而又微妙的非文學話語取代了此前俄國形式主義代表人物的詩歌語言和日常生活語言的無效的、非科學性的劃分,但仍然把話語作為其研究的起點和主要對象。什克洛夫斯基曾經把詩歌語言界定為陌生化的和非自動化的,而把日常生活語言的特征,歸納為自動化的和熟悉的,這種劃分難免有機械的嫌疑。

事實上,如果按照經典俄國形式主義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的表述(他的表述常常在邏輯上很不嚴密),風格其實是他們無力解決的問題。因為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說法,作家的個人風格在文學中其實是並不存在的。因為作家所做的一切工作,無非就是“各種”現成的“手法”的組合,猶如廚師烹飪時需要用到的調料一樣。給菜肴以味道的,無非是各種調料的不同組合而已。作家的任務不是創造自己的獨特風格,而是如何把既有的風格和手法組合起來,以適應讀者變化中的不同口味。所以,一部作品的產生,與其說是作家的創作勞動使然,倒不如說是傳統這棵“老樹”上結出的“新果”而已。因此,什克洛夫斯基才會斷言:不是“他”在寫書,而是時代借他的手在寫書。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來,采用這樣一種視角,則傳統與個人才能的問題,對於絕大多數俄國形式主義者來說,注定會是一個無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