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巴赫金學派馬克思主義語言哲學研究

第六章 話語——一個統一諸範疇的革命性酵母

字體:16+-

第一節 巴赫金的話語理論與傳統語言學研究視野

巴赫金的確是個謎。解讀巴赫金也和人類的認識活動一樣,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迄今為止,關於巴赫金,國際學術界已經有過3次發現,每次發現都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截然不同而又意境深遠的巴赫金。對於巴赫金的這3次發現,始於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以至今天。公允地說,每一次這種發現,都向世人展現了一個與前稍有不同的巴赫金。巴赫金熱首先在西方興起,而後才反饋回蘇聯(俄羅斯),這本身也是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初識巴赫金,人們大都把他當作一個曠世奇才,一個具有百科全書式廣博學識的隱士型學者;而再識巴赫金,人們對他的印象開始變得模糊起來,開始有了更多的疑問和不解,對他的“廬山真麵目”似乎一時尚難以確定。而在今天,巴赫金在成為一種國際學術界的“工業”外,其所給予人們的困惑也越來越深,越來越多,他的麵目反倒比以前更加難以確定了。不但如此,國際學術界除了擁護巴赫金者外,現在反對或者不讚成其理論學說的也大有人在,且其呼聲也越來越高,越來越響。現在呈現在人們麵前的巴赫金多多少少是個多麵體,因而問題就在於:究竟哪個巴赫金才是巴赫金的“廬山真麵目”呢?毫無疑問,巴赫金的所有學術成果,一定有一個代表其精髓的“核”所在,但這個理論核心究竟何在呢?誠如米·列·加斯帕羅夫所描述的那樣,“巴赫金世界觀的有機統一性被肢解成為一些個別論點:關於對話的,關於詼諧文化的等等。而這是合乎規律的:正如巴赫金號召自己那一代對話者們從過去的文化中僅隻擷取那些他們認為對自己必需的東西一樣,如今,新一代的對話者們也就從他本人的著作中僅隻擷取那些他們認為於自己有必要的東西了。”[1]按照巴赫金本人的解釋,他寫於各個年代的著作,都是“同一個思想主題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產物”。俄羅斯關於巴赫金第一部論著的作者弗·索·比勃列爾指出:我們必須把巴赫金的著作理解成為同一本書,這本書的各個部分是一線貫穿的,完整統一的(或是被相互陌生化了的),作者為此采用了各種邏輯手法,如過渡、轉折、改造,撕裂、重新表述等等,不一而足,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