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巴赫金學派馬克思主義語言哲學研究

第四節 巴赫金學派與20世紀的“語言學轉向”

字體:16+-

以“語言轉向”為標誌,整個20世紀西方哲學業已成為語言哲學的一統天下。進入新世紀以來,語言哲學更是成為整個西方人文社科的前沿學科,說語言哲學包攬了西方哲學的全部,這恐怕已經不是什麽文學修辭法問題或誇張過度問題了。

如果說20世紀西方哲學是語言哲學的一統天下的話,如果說文學研究最終必將歸結為對文學語言的研究的話,那麽,語言,便成為各類人文學科關注的焦點和重心。語言本身、文化、哲學、心理……種種學科中的問題,最後都依賴於對語言究竟如何解讀、詮釋和闡釋。英美新批評、結構主義、闡釋學、敘事學、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西方20世紀以來的種種思潮和流派,種種理論和學說,無不以語言為其基礎。語言從來沒有被提升到如此崇高的地位,哲學中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全都圍繞語言來展開。它們的出發點是語言,歸結點也是語言。語言猶如新的太陽係,眾星環繞著它而旋轉。彼得·艾夫斯指出,事實上,早在20世紀的“語言轉向”發生前,語言就在社會哲學和政治理論中發揮著十分重大的作用。[92]

在以文學中心主義為主要特征的俄國文化中,作為文化之載體的語言不能不占有十分顯赫的地位。俄國文化的起源便與西裏爾字母體係的創立為始基,任何一國民族的文化都與語言的創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俄國文化的千年曆史同時也是俄羅斯語言的千年發展過程。文化並不等同於語言,但沒有一定語言作載體的文化是從未有過的。語言哲學的奠基人洪堡特指出:“……然而有一樣東西性質全然不同,是一個民族無論如何不能舍棄的,那就是它的語言,因為語言是一個民族生存所必需的‘呼吸’(Odem),是它的靈魂之所在。通過一種語言,一個人類群體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個民族的特性隻有在其語言中才完整地鑄刻下來,所以,要想了解一個民族的特性,若不從語言入手勢必會徒勞無功。”語言來源於精神,又反作用於精神。“語言介於人與世界之間,人必須通過自己生成的語言並使用語言去認識、把握世界。語言記錄下人對世界的看法和存在於世的經驗,加之又有自身的組織和規律,於是,它逐漸成了一種獨立自主的力量,一個相對於使用者的客體,或者說,形成為一種獨特的‘世界觀’。每一具體語言都是這樣的一種‘世界觀’,它源出於人,反過來又作用於人,製約著人的思維和行動。但是,語言影響人,人也影響語言,而且,在人與語言相互影響的雙向關係中,歸根結底是人這一方起著決定作用,因為,語言(的形式和規律)產生的作用力是靜態的、有限的,而人施予語言的作用力則是動態的、無限的,出自一種‘自由性原則’。換句話說,人類精神可以自由馳騁,不受具體語言約束地進行創造,‘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一種語言對人來說都不可能形成絕對的桎梏’。”[93]薩丕爾也指出:“……語言是人類精神所創化的最有意義、最偉大的事業——一個完成的形式,能表達一切可以交流的經驗。這個形式可以受到個人的無窮的改變,而不喪失它的清晰的輪廓;並且,它也像一切藝術一樣,不斷使自身改造。語言是我們所知的最碩大、最廣博的藝術,是世世代代無意識地創造出來的,無名氏的作品,像山嶽一樣偉大。”[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