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說,20世紀20年代仍然不失為俄國文化發展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這也正是“白銀時代”的末期,是俄國文化史上的“文藝複興”時期或文化爆炸時期。各種文化勢力高度密集地聚集於舊俄的兩大京城,形成一觸即發、一發而不可收的局麵。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危機已經達到千鈞一發之際,舊俄好像一座滿裝炸藥的彈藥庫,稍有不慎,便會引發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爆炸。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之下,1917年先是爆發了二月革命,統治俄國達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土崩瓦解,成立了由各個黨派選舉產生的臨時政府。緊接著爆發了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這一係列事件的偉大曆史意義無論如何高度評價都不過分,但對我們的敘事而言,這一係列偉大事件標誌著一個偉大轉折開始的契機:如果說,在此之前,文化領域是一片混沌,是一次醞釀中的行將發生的大爆炸的話,那麽,十月革命就是這次大爆炸本身,在此之後,從前的無序開始漸漸有序化,從前的混沌開始漸漸整一化,爆炸之後的餘波已然成形,此前的無規律正在被此後的有規律所逐漸取代。
20世紀20年代中期就正是這樣一個時期。文壇要到20世紀20年代末期才會發生一係列根本性標誌性變化:1929年托洛茨基繼阿拉木圖的流放之後被進而流放國外。人民委員會教育人民委員、被文壇親切戲謔地稱之為布爾什維克黨內唯一一個同情俄國現代派的高官、“黨內唯美主義者”盧納察爾斯基,先是被免職,繼而猝死於赴任途中。盧納察爾斯基的被免職和緊接著的突然離世,使俄國形式主義和未來派失去了一個最強有力的支持者。緊接著,1930年,俄國未來派領軍人物馬雅可夫斯基自殺。這一係列事件標誌著一個轟轟烈烈的“白銀時代”的接近終結。拉普批評家正雄踞文壇霸主之位,他們指點江山,不可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