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思想史上,猶太思想家書寫了百年輝煌。本雅明·哈桑在《革命時代的語言》(Язык во время революции)中這樣含蓄地寫道:
在猶太人曆史的背景之下從1882年到1982年的這一百年,或許可以稱之為“猶太人的世紀”。在此之前不曾有過任何時期,猶太人在其中不光在一個國家而且也在整個歐洲文明中發揮了如此巨大的作用。如果我們不提及馬克思、胡塞爾、愛因斯坦、卡夫卡、雅各布遜、列維·斯特勞斯、霍姆斯基、德裏達等許多科學與文化名人的名字,我們便無法描述這個當代世界,即便這些人對於自己作為猶太人的自我身份認同也並非那麽自信、充滿疑問或不偏不倚也罷。
由於猶太教徒不承認耶穌基督是救世主,而真正的救世主尚未降臨,所以,一直以來受到基督教世界的歧視和迫害。但猶太人卻“窮且益堅”,他們散居於世界各地,同時也把他們對猶太教的忠誠和虔誠帶到了世界各地。雖然他們居無定所,人不一處,但無論到那裏,他們都堅定地保持了猶太教固有的禮儀和習俗。生活在周圍人歧視的目光裏的猶太人,如果再沒有智慧做伴,他們將何以為生?而《塔木德》、猶太教特殊的教規等,則成為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共同尊奉的“不言之教”。正因為此,猶太人的智慧是普遍公認的事實: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漂泊生涯裏,智慧成為猶太人唯一的“不動產”,伴隨著他們漂泊不定的旅居生涯。而在普遍反猶的環境下生存的唯一支柱就隻能靠自身擁有的智慧了。猶太人為人類貢獻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某些方麵我們可以看出,巴赫金與艾亨鮑姆倒是頗有幾分相似之處。他們都像真正的東正教徒一樣性格謙抑、內向、好學深思而能言善辯、博學多才而又術業專攻。但二人又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巴赫金不是猶太人,而艾亨鮑姆則是猶太人。但不是猶太人的巴赫金,卻一生承受著俄蘇猶太人式的命運,他一生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處於生活和學術的邊緣——正如猶太人處於蘇聯生活之邊緣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