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克洛夫斯基最易招人詬病的地方。維克多·厄利希指出:
作為文學先鋒派的發言人,形式主義者們以其對藝術法則的肆意違反和對新奇感的一般性追求而注定受到人們的鄙視。作為美學家,他們認為審美接受的核心和藝術價值的來源在於差異性(quality of divergence)。這個概念對於形式主義理論家似乎具有3個不同的意義:在表現現實生活層麵,Differenzqualitat(差異性) 要求與實際生活有所歧異,也就是說,它要求實施創造性變形。在語言層麵它要求背離語言的通常用法。最後,在文學動力學層麵,這一包羅萬象的術語意味著對於流行藝術標準的背離或修正。
這一具有革新意義的提法得到了什克洛夫斯基關於自動化對“可感性”(perceptibility)的學說的全力支持,而這一學說既與我們的審美反應,或許也與我們對於現實生活的接受,都有十分密切的關係。什克洛夫斯基寫道:“每種藝術形式都必然會經曆一個從生到死,從可見和可感接受到簡單認知的過程。在前一種情況下,對象身上的每一處細節都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鑒賞,而在後一種情況下,對象或形式成了我們的感覺器官隻是機械地加以記錄的乏味的仿製品,成了一件即使是買主也視若無睹的商品。”[30]
文學創作不可能不受到時間不可阻擋的必然推移或習慣慣性的影響。而藝術,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說法,其主要意圖就是抵消這一使人感覺麻木的影響,它無法容忍千篇一律和陳陳相因。文學變革如此急遽,其源蓋在於此。托馬舍夫斯基寫道:“文學的價值在於新奇性和獨特性。根據評價文學的公眾對某些文學手法給予關注方式的不同,可以區分其為可感的還是不可感的。為使方法成為可感的,一種手法就必須或是極其古老,或是極為新穎。”[31]但看起來形式主義者們似乎常常是很快就把一切都給忘了 —— 或許是因為他們生活在革命的大環境裏吧——他們忘記了這一所謂新意(new word)有時是在某一特定文學傳統內或某一些文學傳統內被說出來的,他們忘了文學進步可以經由嬗變也可以通過革命手段來獲得。他們看起來全都常常忘掉這樣一個事實,即純粹的新奇會令審美經驗無從發生。奧斯汀·沃倫說:“一個人從文學作品中所獲得的快感,是新奇感和認識的混合。”[32]